政治助理與政治投機(自由撰稿人 張景宜) - 張景宜

政治助理與政治投機
(自由撰稿人 張景宜) - 張景宜

香港媒體過去幾天都忙於跟隨中美領袖,遊走紫禁城、越南和菲律賓,一時間本地政壇的事都沒有甚麼人關注。在政界年輕網民的社交媒體裏,其實有件趣事發生。一向對公共政策有研究和深厚認識、十年前也被傳過擔任副局長或政治助理的葉健民,對一位新政助發表了一些私人感受。有關訊息雖然只限朋友傳閱,但總有不少花生友截圖,也有不少政界中人在葉教授Facebook留言表示極之認同。
葉教授形容的情況是他的見解,也不好評論,倒是筆者接觸過一些政治助理的前僱主、同事和同道中人,得出的結論可謂一樣。以下的觀點並非針對該名疑似局長政治助理,而是泛指一些終日想着如何躋身政府、建制的年輕人,如何不要讓人感覺你是政治投機者,最少,不要做得太難看。
首先,一定要多看意見領袖和求職專頁,如StealJobs、老占同學會、渾水、中環十一少等,都是年輕人在職場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筆者總覺得,一貫教化、指導、建議和硬搬外國管治哲學和理論,對於政治投機者不中用。試想如果歐陽廣榮早點多讀好的文章,自然不會接受港台的訪問,清心直說他想在建制有一番作為的宏願。
第二,不是出身於官場世家,不是富二代、富三代,就不好以為跟高官、名人幾張自拍,跑遍香港各地的慈善跑、環山遊,或者用微軟程式,把中共官員的演辭,由簡體轉繁體,然後大量轉載,搬字過紙發表就能上位。北京中央官員,中聯辦,以至大量在海外留學回來的統戰部官員不是文盲,他們也會判斷到誰是真正懂得公共行政和政治的青年領袖。倒不如認真培養自己的團隊,多舉辦有益社會和民生的活動,建立自身的價值,這樣投機起來,也有本錢。
第三,帶動同輩互助精神。潮流講求分享資源和創造價值,其實在政界,誰都認識誰,與其鎖着上線和下線,只懂獨攬資源及妒忌別的政治投機者,不如聯合起來,互相幫助,少點做無謂的攻擊,集中投資在與大家層次相若的人,創造平等的互助關係。
香港回歸中國20年,確實分享不少國家經濟發展的紅利,個別階層是富有了,但偏偏還是有些問責官員、商界領袖,不太懂得如何處理政治投機者和安排位置給他們。
葉教授還是太認真,政治助理的位置,讓一個外國留學的尖子做,頂多她只覺得被賞識和認為加入政府是榮幸的事,其實對香港長遠發展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她不把政治當志業還好,要是當初局長找了個在建制派等上位等了十年的投機者入局,只怕五年下來,人民幣跟港元掛鈎、比特幣停止在本地交易,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也可能保不住了。
希望一眾政治投機者看到葉健民憤慨之言,趕緊裝備一下,填補一點政治課,起碼不要浪費了歷年累積的政治資本和名聲。

張景宜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