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病房危重病人 可即獲紓緩治療

急症病房危重病人 可即獲紓緩治療

【本報訊】患重疾、遭逢意外創傷後,並非所有病人都能康復,紓緩治療能讓他們較舒服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醫管局紓緩治療中央委員會主席劉錦城稱,計劃完善公院的治療轉介機制,加強急症科等專科對服務的認知,如當危重病人送抵急症室後,可盡快傳呼紓緩治療團隊會診,盡快把噩耗對整個家庭的影響減至最輕。
記者:于健民

紓緩治療前稱善終服務,1982年聖母醫院為全港首間提供服務的醫院。劉錦城(圖)表示,時至今日,合共有15間公立醫院及1間寧養中心提供紓緩治療,並有逾360張病床;七大醫院聯網都有其紓緩治療團隊,截至2016年5月,共有40名醫生、300名護士及60名醫務社工等專職醫療人員。2015至16年度服務7,970人次。

公院加強轉介機制

他稱,紓緩治療主要服務末期癌症病人,及慢性腎衰竭、無法洗腎或換腎的病人,據臨床經驗,紓緩治療的服務時間中位數約1.5個月。但他指,現時服務仍難及早介入,一是判斷病人是否「無得救」相當困難;二是紓緩治療團隊主要由內科及腫瘤科醫護組成,其他專科或部門,例如急症科等,未必清楚何種病人適合紓緩治療。
劉錦城指,醫管局年中發佈《紓緩治療服務策略》,提出要加強紓緩治療團隊與其他專科部門合作,包括服務最多末期病人的急症科。據醫管局數據,2014年約30%病人在臨終前29日使用急症室服務,劉稱,雖部份聯網紓緩治療團隊可到各科病房,為病重人士提供服務,但當中無明確轉介機制,或有病人失去治療機會。
他指,日後各聯網將訂立轉介指引,當有因嚴重創傷或突然病發的病人送抵急症室,急症科醫生可即傳召紓緩治療團隊會診,處理病人徵狀之餘,護士及醫務社工可為家屬提供輔導服務等,盡量減輕他們心理負擔及悲傷情緒。
他又稱現時病人雖可作出預設醫療指示,例如不接受心肺復蘇法急救等,惟這屬「病人自決」,有時會因不符家屬意願而衍生不必要誤會。他透露未來的紓緩治療服務方向,團隊會盡量與病人和家屬訂定「預設照顧計劃」,由是否插喉維生、輸血或處方抗生素對抗細菌感染、以至需否急救等,「到最後走(去世)嘅時候,對所有人影響盡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