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擬活化屯門河 設水上活動中心區議員:市民成日投訴發臭

渠務署擬活化屯門河 設水上活動中心
區議員:市民成日投訴發臭

【本報訊】繼啟德河及翠屏河後,渠務署計劃再進行大型河道活化工程,包括屯門、大圍、火炭及佐敦谷等多條河道及明渠,其中長達2,500米的屯門河旁中段擬加入綠化及行人道,設划艇等水上活動設施;大圍明渠則會加入自然生態,期望最快2019年立項。有屯門區議員擔心屯門河水質太差,難進行水上活動;有沙田區議員則指該區社區設施不足,寧願當局覆蓋明渠提供更多社區用地。
記者:鍾雅宜

渠務署以往多在進行提升防洪能力工程時才一併進行河道活化,渠務署署長唐嘉鴻與傳媒午宴時透露,署方2015年展開「活化水體顧問研究」,紀錄全港228條主要河道及明渠名稱、位置及特性等資料,篩選出45條河道研究其活化潛力。

屯門河經活化後,將加建行人道及設划艇等水上活動設施。渠務署提供圖片

大圍明渠建魚梯

唐指研究明年完成,暫選出5條較有活化潛力的河道,包括長達1,900米的大圍明渠,該渠以石屎鋪設,將考慮加入石頭、泥土及有助魚類生存的「魚梯」等自然生態,協助水體生物繁殖,河道旁能否供途人行走則要再研究。另一具活化潛力為屯門河中段,該段長2,500米,將加入樹木等綠化,近河田輕鐵站一段約150至200米河旁更會設行人路,供市民近距離觀賞河道,並擬設置划艇等水上活動設施。而活化後能否化身韓國「清溪川」,唐指清溪川收集雨水不多,河底設水泵控制水流量,情況與本港不同,暫時估計屯門河水質合乎標準可作水上活動,但不能下水玩耍,亦需增加警報系統等。
署方亦計劃活化佐敦谷明渠,該處渠道較短,預算工程費約在3,000萬元以下,加上區議會亦支持,相信能率先進行,該處會加入石頭、泥等生態,但不設行人道。火炭明渠亦屬選址之一,暫未有具體規劃。唐指渠道活化後防洪能力稍為下降,但仍足夠應付惡劣天氣。
唐嘉鴻指料明年完成研究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預計最快2019年施工,佐敦谷明渠可望於2至3年內完成,其餘3處明渠則預計2019年立項,約4、5年內進行工程,暫未有工程費用預算。署方又正與康文署商討將日後河道康體設施交渠務署管理,「以往康文署管理,但呢啲河道有警報系統、智能水閘等,可能渠務署管理比較好」,料活化後的翠屏河屬首個試點。
屯門區區議員譚駿賢認為設水上活動設施屬好事,建議活化時多種樹木,可降低氣溫及改善空氣污染情況,但屯門河上游及下游污染問題嚴重,「市民成日投訴河水發臭,係咪適合做水上活動?」又認為行人道太短,「得200米做咩呢?點解唔成條做?」沙田區區議員董健莉則指沙田缺乏社區用地,而大圍明渠已撥出一段加建上蓋作興建足球場,「如果佢綠化咗唔畀人落去好似冇乜用,不如加建上蓋起停車場或康體設施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