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全球大學數以萬計,排名機構試圖以劃一準則為不同類型學府定優劣的手法,近年屢遭詬病。一位本港大學管理層透露,各個大學國際排名榜實為商業操作,本港幾乎所有大學都有在QS網頁登廣告,藉此增加知名度,「其實就係『焗做』,如果第二間宣傳、你唔做,知名度差甚至影響排名,師生同校友又係向學校問責」。
比較標準屢遭詬病
QS每年邀請大學自願提交部份資料,其餘則由QS「智囊」(QS Intelligence)採集,再審核及計算分數。有本港大學管理層向《蘋果》透露,如院校不主動提交資料,QS亦會經其他公開途徑收集,並自行計分,「香港有間大學都曾經想唔玩,想清高啲、唔交資料,點知嗰年排名真係跌,惹校友不滿,第二年又係再玩」。
排名榜的計分準則亦備受批評。以QS世界大學排名榜為例,「學術聲譽」及「僱主評價」分別佔四成及一成分數,前者由逾7萬名國際學者評價院校的學術質素,後者由全球逾3萬名僱主評價畢業生的就業表現。一名資深學界人士解釋,「所謂公平計分,其實最少有一半分數都係計你有幾出名,好主觀、亦都唔透明,大學自己都未必明白分數係點嚟」。
至於論文引用量、師生比例及國際化程度,縱有客觀數字可依,但用同一標準比較不同規模、專長的學府,亦屢被批評不公道。該名資深大學界人士續稱:「舉例而言,自然科學、醫學論文普及性高,全球學者都有機會引用,相反人文、社會科學嘅研究主題比較專精、有地域性,兩樣嘢點可以用同一把尺比較?」據悉,QS近年亦有聽取個別院校建議,並修正論文引用量的計分方法。
一名熟悉高等教育議題的學者直指,一旦院校沉溺於催谷排名,扭盡六壬迎合排名榜的各項指標,包括谷大師生比例、盲目追求論文引用量等,等同走上歪路,置教學質素及大學使命於不顧,「係咪教授冇論文出、就冇得續約呢?係咪大灑金錢喺做宣傳、提高知名度呢?如果係,排名再高都係excellence without soul(無靈魂的卓越)」。
全球大學排名近年成為大專學界及傳媒焦點。中大校長沈祖堯曾多次公開表示,排名只是一個參考,不同定位的大學難直接比較。
■記者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