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政治精英對特朗普在外交上的胡來蠻幹實在深痛惡絕。屬於自由派的固然鄙視他的民粹主義及美國優先策略,認為是在放棄二戰以來美國肩負的國際責任,令美國影響力大減。信奉realpolitik及地緣政治利益的則覺得特朗普任憑個人喜好行事忽略長遠國家利益,有可能讓中國成功崛起,威脅、挑戰美國霸權(Pax Americana)。
屬於後者的學者Robert Kaplan最近在《紐約時報》撰文談中國的外交攻勢包括一帶一路計劃,指這個暫時仍是想像多於實際的grand plan對美國暗藏好處,特朗普政府可趁勢挑動中俄分歧,把兩國導向競爭甚至角力的關係,讓美國坐收漁人之利。
Kaplan的觀察相當有道理,很值得對一帶一路有興趣的人參考。所謂一帶一路的核心地帶包括中亞大部份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伊朗、土耳其以至希臘;當然還包括印度洋、阿拉伯海與多個港口城市及國家。
對俄羅斯來說,中亞地區多國包括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等本是俄羅斯帝國、蘇聯時代的屬土,是俄羅斯人十八、九世紀大規模向外擴張後的果實,只是在1991年蘇聯解體才讓十多個加盟共和國變成獨立國家。但其後不管透過「獨立國家聯合體」還是中亞經濟圈,俄國都希望把中亞前蘇聯共和國保留在俄羅斯勢力範圍內,不容他人染指。
事實上,中亞地區也是俄羅斯龐大身軀的 soft belly(軟腹),歷史上曾是進侵俄羅斯的前沿基地,現在依然足以威脅俄國於歐洲部份的核心地帶,戰略位置僅次於烏克蘭而已。
新沙皇普京之所以在2014年悍然出兵吞併克里米亞半島,又策動烏克蘭東部俄羅斯裔武裝組織反抗烏克蘭政府及要求獨立,正是要重奪烏克蘭部份土地,教訓烏克蘭政府不要一面倒向西方,並向西方表明不會「與敵同眠」。
中國擴大在中亞地區影響力
現在,中國推動一帶一路長期戰略,在中亞各國插旗,大量興建公路、鐵路、油管、天然氣輸氣管,把這些地區的資源及經濟跟中國緊密扣連起來。表面上看,中國並沒有領土野心,計劃也集中在經濟及基建合作上;但正如中共老祖宗馬克思所言,下層建築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政治及文化發展,當中國透過基建、投資大規模擴大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必然導致中國對當地政府、政界的影響力大幅上升,隨時左右政局。
相對之下,俄羅斯經濟實力不足,根本無法跟中國抗衡;再加上俄國跟中亞各國都是輸出能源為主,競爭關係大於互補,兩者關係未來將越見疏遠,五年、十年後當一帶一路工程逐一上馬以至落成,中亞的公路、鐵路將牢牢跟中國的基建系統連在一起,跟俄羅斯只有更疏遠。誰主中亞不是清楚得很嗎?
眼看原屬於自己地盤及戰略利益帶落入中國這個新崛起大國之手,俄國政府包括普京不感到憂慮才怪。正是這種地緣政治利益的矛盾,令中俄關係未來轉壞的可能性遠大於變得密切。Kaplan認為,若果美國善加利用,再打着人權、民主、自由的旗幟加強跟中亞各國的關係,便有能力、機會同時牽制中俄並抑制中國的冒起。
一帶一路會否帶來商機仍是未知之數,但它肯定令歐亞大陸板塊核心地帶(Eurasian core)勢力重新洗牌,中俄大有可能陷入長時間拉鋸戰。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