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隨女傭卿姐往看「大戲」(粵劇),獨愛看北派翻騰、挑槍而不喜唱曲,及長,興趣移向電影,粵劇棄如敝屣。近年,身邊朋友有熱愛粵劇者,日夕鼓吹振興,舉「新光」戲院排日演劇,證有復甦之象。粵劇能復甦當是好事,只是在我看來,行之不易,粵劇的輝煌年代早已大江東去,一去不返,這或是喪氣話,卻是事實。其實,我們口中的粵劇,一向行的是「天才波」形式,便是某個年代有出類拔萃的老倌出現,粵劇便輝煌,最顯明的時期,乃是第二次大戰前那幾年間,亦即薛覺先、馬師曾的黃金年代,薛、馬爭霸,這是愛粵劇的人都知道的,當然那時候,還有不少日後成名的老倌,不少前輩也不曾凋謝,薛、馬只是稱呼上的代表人物。最近翻看陳潞大哥鴻文,深有體會,是:「粵劇從來並未真正上過軌道,從前的興盛是『打天才波』,在時勢有利的狀況下蓬勃了好幾十年,戰後形勢不利,立刻頹然倒下,再也難扶。」
說粵劇輝煌,有前後期之分,兩者截然不同,前期傳統,後期革新,這中間又有革新時期,陳潞說——「我們屢次聽談粵劇掌故的人說,朱次伯、李少帆等始創平喉。這便是過渡時期的一大革新。其時大概早於今日大半個世紀。」談到粵劇的起源,我想這可追溯到宋朝,陸游《老學庵筆記》載:「政和年間,京師有廟會,有逐疫鬼表演,徵集桂府(今廣西) 面具,老少俊醜俱有。」政和乃宋徽宗年號,距今九百餘年,據陳潞記載,粵劇研究專家陳鐵兒曾與澳洲學者馬克林博士,會同馬蒙教授、羅香林等反覆研討,都說明粵劇源始宋朝。周去非《嶺外代答》云——「桂林儺隊自承平時名聞京師。曰靜江諸軍儺,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儺。嚴身之具甚飾,進退言語咸有可觀,視中州裝隊仗似優也。」依其描述,很可能係粵劇前身。我非粵劇專家,聽到粵劇台上曲白多半是戲棚官話,因此相信最初粵劇和京劇是同源——皆自崑曲衍化,只是崑曲演變為京戲後,雖然適應了潮流步入大眾化,並不庸俗粗鄙。可粵劇卻不同,一離經便叛道,優點越來越少,又不注進新元素,根基一直薄弱,就難以與京劇抗衡,這正是我所說的「天才波」。簡而言之,就是要靠才華橫溢的老倌支撐,這才興旺,不然,只會衰頹下去。造成這種現象,便是能革新的人物太少,而抱殘守缺之士太多。
在傳統與革新時期中間時期,出現了兩位人物,朱次伯、李少帆,開創平喉,其後蔚然成風。可朱次伯創平喉,引起守舊派圍攻,云「從此伶人只重露字,不重運腔使氣。」革新者成了粵劇罪人,罪名不小。可見「封閉」拖延了粵劇的成熟和進步。陳潞云——「粵劇歷史也許和京劇一樣長,但京劇的傳統向來被嚴謹保存,藝員稚齡坐科,受最嚴格訓練,灌輸傳統與激發天才都在這時期。廣東人不耐煩這一套,聽來聽去的『江湖十八本』。」不重傳統,何來改革,京劇保守,人才大量投入,只是不露痕跡,梅蘭芳、程硯秋亦素重人才,齊如山、羅癭公、趙叔雍等一流戲劇家、詞人、詩客,都為堂上清客,彼此切磋、考驗,這才定音。反之,粵劇在各方面都是隨意疏鬆,曲詞多抄,老倌爆肚,樂器南北和,說是創新,實是胡謅。近幾十年,大抵只有「任、白」的「仙鳳鳴」走對了路,重用唐滌生,《再世紅梅記》成瑰寶。唐氏早逝,粵劇難有新發展,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