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語言神童成為數學家 - 馮睎乾

當語言神童成為數學家 - 馮睎乾

這兩天在看新出的《丘成桐的數學人生》,有一章收錄了丘先生寫的詩詞歌賦。坦白說,丘先生跟很多數學家一樣,儘管能寫出合乎格律兼語意清晰的詩,卻不能算是好詩。丘的老師陳省身先生在數學界光燄萬丈,但詩作亦很平庸,比如他七十五歲生日寫的詩,首句「百年已過四分三」,令人莞爾。十九世紀愛爾蘭數學家哈默頓(William Rowan Hamilton)小時候是語言神童,長大了也熱愛寫詩,幸好他的大詩人友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明智地勸他專注數學,否則人類將失去一位偉大的數學家,而多了一個三流詩人。哈默頓小時候記憶力很強,五歲已讀通拉丁文、古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很快就學會所有現代歐洲語言,後來更掌握了波斯文、梵文等。根據他母親的書信,小哈默頓也喜歡地理,他吃飯時,想人家用手巾圍着他的頸,會說「用這個包圍我的地峽」(Please put this round my Isthmus)──Isthmus本來是古希臘語,除了「地峽」,也解為「頸」──眼睛癢了,會說「東眼」或「西眼」,不稱左右。八歲時,他跟美國速算神童Zerah Colburn比賽算術,鎩羽而歸,從此決心花更多時間學數,不再沉迷語言,長大後終於成了數學家。哈默頓最偉大最奇異的數學成就,大概就是「四元數」(Quaternion)。當時數學家知道可用複數──以「a+bi」表達,a和b為實數,i是虛數,即-1的一個平方根──描述平面,例如「乘以i」這代數操作,幾何上的意義等於「逆時針轉90度」。然而複數只能用於二維平面,哈默頓直覺相信,必有一種適用於現實世界(即三維空間)的代數。苦思冥想多年,終於在1843年秋天頓悟了。當時他跟妻子正步行往愛爾蘭皇家研究院,在Brougham橋上靈光一閃,「像電路接通」(哈默頓語),想出了一道方程式,他興奮得不惜破壞公物,立即把那方程式刻在橋上,那就是可用來描述三維空間的四元數──可表達為a+bi+cj+dk,其中i、j、k都是虛數,同為-1的平方根,但i、j、k三者並不相等。四元數很怪,比如一般乘法中,2乘3跟3乘2是一樣的,但在四元數i乘j跟j乘i則不同。哈默頓發明這種奇異數學,在他只是遊戲,從沒想過有什麼用,百年後物理學家才發現,原來它可用來描述基本粒子的旋轉!哈默頓雖沒成為詩人,但他妙手拈來的方程式,冥冥中卻變成一首關於宇宙的美麗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