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字咁淺:劇情需要之一扑就暈 - 麥煒和

醫字咁淺:劇情需要之一扑就暈 - 麥煒和

「豪,終於等到今日,失去咗嘅,我要親手奪回。」
「Mark,這麼多年來,實在難為你了。」
語畢,豪便出其不意用手槍柄朝 Mark 後腦一扑:「豪 ……(暈倒)」
「好兄弟,是大哥欠了你,韓彬就由我一個人對付吧。」
言訖,便揹起大袋槍械,抱着慷慨就義的心獨闖敵陣(背景徐徐響起主題音樂):「擁着你,當初溫馨再湧現 ……」
劇情中涉及腦神經學是阿豪擊暈阿Mark那一記──前者用槍柄隨手一敲,便能令對方即時昏厥過去(就像開關掣那樣),須臾,後者又會絲毫無損地清醒過來(就像時間掣那樣)──類似情節在電影、劇集中屢見不鮮,然而,從醫學角度,現實世界的撞擊致暈又是怎樣的一回事?
香港曾有「扑頭黨」橫行,匪徒從後用木棍或磚頭施襲,把受害人擊暈然後搶掠。扑頭的原理近似擂台上的K.O.(Knock out),格鬥家以拳、掌、肘或踢腿攻擊對手頭部,使其突然加速至偏離身體中軸,假如角度及衝擊力足夠,由於慣性作用,顱內的腦部便會撞向快速移動中的顱骨內壁,造成腦震盪和昏厥(Cerebral concussion),故此,職業拳手會鍛煉強化頸部肌肉來穩定頭部,即使被擊中也能減低腦震盪的程度。比起拳頭和拳套,用硬物施襲更是狠辣,傳至腦部的衝擊力也更是集中,隨時造成腦挫裂(Cerebral contusion),故此電影中那些扑暈情節,受襲者如阿Mark將不止暈得一陣陣,當事人更可能被扑至昏迷、永久腦損傷、甚至死亡(編劇未免太低估被扑暈的嚴重性了)。
除了打頭之外,電影中另一招是以空手道掌刀劈向頸部,令對方暈倒,此招流行於六十年代女殺手或占士邦電影。劈頸擊暈利用了迷走神經(Vagus nerve)的交感反射,人體頸側左右都有一組叫頸動脈竇(Carotid sinus)的要害,假如受到撞擊,便會觸發一連串包括心律及血壓下降的神經反射,造成昏厥。空手道高手要拿揑準確和兩重發勁,先以巧勁跣開頸部表層肌肉,再順勢戳破頸動脈竇,一舉制敵。劈頸需要高超技巧,卻容易傷及頸部血管引致中風,故不比扑頭安全。
以上動作經過專人長時間訓練,小朋友切勿家中模仿。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