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樓價高企加上辣招令首期負擔增加,「慈父慈母」資助子女上車置業成社會普遍現象。友邦退休金(AIA MPF)調查顯示,受訪父母的平均資助額約90萬元,最高更達千萬元。逾半父母坦言願加按自住物業,務求幫子女上車。
AIA MPF於8月訪問共1,010名年齡介乎18至60歲,及最少擁有一個強積金賬戶的在職港人,當中近半已為人父母。調查發現,50%父母認同幫助子女上車是首要目標,較個人退休更重要;多達53%父母願加按自住物業助子女置業。
八成人退休儲備變相不足
至於曾提供資金支持子女置業的受訪父母中,平均資助額高達90萬元,當中最高涉資1,000萬元。資助子女後,有八成受訪父母的退休儲備變相不足,若不想延遲於65歲後退休,則退休後平均要削減每月生活費約1.6萬元。調查又顯示,50%父母現時仍有定期向在職子女提供財政支援,雖然78%子女同意應定期給父母家用,但71%人坦言自身難保,難照顧父母的退休生活。
友邦退休金管理及信託行政總裁馮裕祺提醒,父母不應只顧助子女上車;若動用退休儲備,甚至加按物業,一旦經濟逆轉,加上缺乏穩定收入,將面對沉重的債務負擔。
教大社會政策講座教授周基利直言買樓不是買菜,父母應與子女商量風險問題,衡量目前是否置業的合適時機;尤其父母若加按自住物業,當樓市逆轉時,容易變成負資產,屆時子女負擔更大。
積金局正研究容許提取部份強積金累算權益,作首置之用。周認為,上述建議雖具爭議性,但無疑是解決首期不足的其中一個方法。馮裕祺指作為業界對政府建議持開放態度,但強調退休保障應兼顧衣食住行及醫療等多方面,故要平衡整體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