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醫生是最不能接受死亡的人,李澤荷直認不諱:「以前覺得醫唔好係失敗。」寧願一命換一命的傷心父母,不忍放手的單親爸爸,面對白頭人送黑頭人的傷痛,這個兩女之母的兒科腫瘤科醫生感同身受。「兒童癌病嘅治癒率較成人高,但仍有兩成半人醫唔好」,逃不掉的死亡,家人要學習面對,醫生一樣要。召集有心人發起成立兒童紓緩學會,針對末期癌症及其他重症小孩,由不敢直視到同走人生最後一段路,她形容「放下不是放棄」。
每年在公立醫院因病去世或夭折的未成年病童平均達250人。身兼香港兒童紓緩治療學會副主席的屯門醫院兒科顧問醫生李澤荷,透露學會成員包括社工、遊戲治療師、校長老師甚至家長;又與兒童癌病基金會定期討論病情危重個案,為病童及其家人提供全面支援,「我哋冇醫管局正式資助,都係有心人利用自己時間去做,但諗唔到服務需求咁大」。
白頭人送黑頭人的痛,一個家隨時因孩子的病四分五裂。「華人社會嘅父母,通常比較保護,多要求醫生向病童隱瞞病情」,根據香港法律,18歲以下病童需由家長代簽治療方案,關心兒童紓緩治療發展的她,謂未成年子女與父母就治療方案上引發大矛盾,她就遇過愛子深切不願放手的單親爸爸。
「兩父子感情好好,個仔過身時先17歲,佢15歲患肌肉癌,手術後擴散到骨同肺,情況唔樂觀,爸爸話就算只有0.1%機會,都堅持要個仔再接受化療,係個仔自己唔想,話想用餘下時間,趁仲有精神返番學」。學會前身是關注組,分別與兩父子傾談,「爸爸到最後終於明白個仔嘅諗法,雖然後來因病情惡化得太快,不能出院返學,但就邀請咗阿仔嘅同學同老師,嚟醫院見面同打邊爐」。
男生不久撒手人寰,但總算圓了心願,「其實好明白嗰爸爸嘅感受,呢個係單親家庭,阿仔又係獨子,佢哋感情好深厚,團隊用咗好多時間傾偈,了解佢同個仔嘅諗法」。公立醫院醫生連診病亦無時間,要落實關乎心靈的善終問題,驟耳聽確是奢侈。「都係靠有心人自發去做,但肯定一個人唔會做得晒,這正是成立學會的目的」。
曾遇父母下跪 求一命換一命
1995年中大醫學院畢業,翌年加入屯門醫院,專責醫治癌症病童,與病人同走過高山低谷。這些年,她醫治過到投入最多感情最後卻藥石無靈的孩子;也遇過崩潰下跪,聲淚俱下寧願一命換一命的傷心父母,「做醫生仔時係好驚,唔知點面對,會避開唔想同佢哋有眼神接觸」。走過生死,儘管沉重,但李澤荷說病房也有溫暖時刻。「腫瘤科病房唔係只有傷心眼淚,兒童癌病嘅治癒率較成人高,達七成半,有啲康復後做咗媽咪、有啲戴住四方帽返醫院探我」。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