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林鄭減稅後果堪虞(楊懷康) -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林鄭減稅後果堪虞(楊懷康) - 楊懷康

到愛爾蘭跑了一趟,除了景色,兩件事情印象深刻。其一是都柏林機場廁所張貼的廣告,其二是市內外國人眾多,兩者看來互為關係。此話怎說?
廣告內容簡單:都柏林機場有77年歷史,9月乘客量為270萬人次,是歷史新高。(香港公佈數字慢人一拍,8月約為650萬人次。)我們是國際金融中心、航空樞紐、遊客購物天堂,而人口比愛爾蘭多六成(當中不乏旅遊發燒友),機場繁忙,理所當然。都柏林機場憑何沸沸揚揚?
說愛爾蘭多外國人並非以目測為準,而有一手經驗為據:無論是取車或還車,招呼我租車的分別有法國人、西班牙人、拉脫維亞人,偏偏沒有愛爾蘭人。經濟若非大好,何須假手外勞?(谷歌驗證鄙人的大膽假設:愛爾蘭失業率為5%,按歐盟標準,那是全面就業。)
從機場入城,的士收音機播新聞:房屋短缺,政府打算放寬樓宇高度限制。曾幾何時,歐元危機,愛爾蘭樓市爆煲,觸目所見皆為銀主盤。最是危急之際,愛爾蘭更是跟葡萄牙、意大利及希臘,難兄難弟合稱歐豬四國(PIIG),瀕於破產。怎麼一下子卻鬧起房屋荒來?
跟敝號東家說起這些見聞,他衝口而出:愛爾蘭稅低,有以致之。哪怕有識之士恥笑鄙人擦鞋,亦不得不承認東家之言是事情的關節。歐盟27國,愛爾蘭率先走出死暗的幽谷;其經濟現今一片興旺──17年的增長預期達5%,遙遙領先歐盟的1.7%──其本錢不是別的,正是比所有歐盟成員國以至以低稅見稱的香港猶要低的12.5%利得稅。
吾道不孤。自愛爾蘭返,閱敝集團另一大股東David Webb鴻文;他老兄鼓吹不讓愛爾蘭專美,主張將利得稅率從16.5%削至10%。然而林鄭不是要將中小企的利得稅率減半至8.25%以鼓勵創新科技嗎,另一大股東的主張有何見地?
有。他老兄不認同稅分兩級,主張不管利潤多少,劃一徵收10%,好把愛爾蘭比下去。此外,他認為個人入息稅亦應與利得稅看齊,劃一為10%,以避免一些人藉開設公司以節稅。庫房現今有約一萬億元財政儲備,絕對有條件大幅減稅。
林鄭減稅,開宗明義非為還富於民,而是鼓勵創新科技;個人入息與公司利潤劃一降至10%又豈不有違其初衷?另一大股東認為此正是癥結所在:何謂創新?何謂科技?往往是觀點與角度之爭;結果當然是槽肥拿着一叠叠開支收據跟稅局官僚拗數的會計師。此又豈是鼓勵創新科技哉?
另一大股東不是執意跟林鄭抬槓,他援引英國減稅鼓勵創新科技的先例,指出要過五關斬六將方合資格減稅:證明涉及的科技能人所未能、果是創新,又非為創新而創新,而能力克風險,經得起市場考驗等等。到頭來真正受惠的不難是精於跟官僚扭六壬的師爺而已。為經濟謀出路,稅局不能寬大為懷,網開一面嗎?

為創新科技敗壞廉政

有困難。郭伯偉早在63年指出起碼有大難題。一、給創新公司開網,受薪階層又如何?為政要公平、公正,不能大細超。二、稅局要問責,寬鬆對待創新企業,那跟受賄鬆章,一線之差( if [assesserors] depart too far, or unnecessarily, from the provisions and principles of the law there can only be confusion, loopholes for avoidance and evasion, allegations of special favours or worse. )。為了成效存疑的創新科技而敗壞廉政,豈非捨本而逐末?
小學生都曉得念了,港英的成功要素之一,是篤行稅率低、條文簡單的稅制,此既讓大家專注發揮所長毋須浪費時間精力節稅、避稅、逃稅,更有助精簡官僚架構、促進廉政。
過渡二十年,官家不作此圖,反而假發展經濟之名,像林鄭般令稅制日益複雜。昔日港英、今之愛爾蘭都證明此非福為民開。回頭是岸呀,林鄭。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