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拗柴可令人痛到寸步難行,更不能忽視慣性拗柴,隨時增加足踝關節退化風險。醫生指出,拗柴常見於運動創傷,或是女士們愛穿高跟鞋也是拗柴的高危族。有公立醫院去年引入微創內窺鏡手術,修補拗柴時受傷的韌帶,有助加快康復。
記者:梁麗兒
屯門醫院矯形及創傷科專科駐院醫生楊旭楠表示,拗柴即足踝扭傷,常見為足踝關節向內及向下翻,並拉傷外側的韌帶組織,可引起急性受傷症狀,包括患處腫脹及瘀傷。臨床上逾40%拗柴個案與運動有關,包括跑步、行山、踢波、跳舞,甚至踩滑板等,多見於起跳落地後,誤踩別人腳部或凹凸不平路面出事。傷者若情況嚴重,尤其走路困難,都要盡快求醫。拗柴大部份為軟組織受傷,但也可以是骨裂,例如小腿的腓骨末端。
免打石膏 即做物理治療
女士穿着超過兩吋高或穿「斗零踭」高跟鞋,拗柴風險也會較高。楊指,估計與髖關節或膝關節負荷增大,令身體重心容易偏移,增加拗柴風險有關。另外,先天性或創傷後的後跟內翻,也有機會容易拗柴。當拗柴慣性出現,或反映已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病人的踝關節會容易腫痛,尤其長期站立或走路,甚至覺得「關節好似想甩出嚟」。若仍然不正視問題,關節容易有其他損傷,包括軟骨缺損,長遠增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楊稱,曾有約30歲的滑板發燒友,玩滑板期間曾多次拗柴,每隻腳幾乎有30次以上,出現「慣性拗柴」情況,影響日常生活及難以再玩滑板。常拗柴引起的腫痛令日常走路也很辛苦,「唔行得遠,唔企得耐」。有一次玩滑板期間,因再拗柴致腳腫及瘀傷,無法走路被送到急症室。病人之後雙腳均要做手術,修補外側韌帶組織,配合物理治療的復康運動才能痊癒。
該部門副顧問醫生陳國彪表示,屯門醫院每年有1,500人因拗柴入急症室求醫,部份人經轉介求診骨科,主要與運動受傷、穿高跟鞋、工業意外有關。慣性拗柴其實有得醫,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該院去年借鏡日本引入微創的內窺鏡手術,累計為12名20至50歲出現慣性拗柴病人,完成修補外側韌帶的手術,成功率約九成。有愛跳Hip Hop舞的病人因跳舞拗柴受傷,尤其影響做單腳跳動作,病人術後已康復並可如常跳舞。
新手術好處為兩個小傷口只有5毫米大,術後不用打石膏,可即「落地」做物理治療。若比較傳統手術,舊有手術傷口3至4厘米,病人術後要打石膏約4星期。
強化肌肉運動
【大腿肌肉】
雙手叉腰,單腳向前跳一步,再向後跳回原點。前後跳躍5次,換腳再做,重複10組
【膝蓋肌肉】
背貼fitball,雙腳打開站立,腳尖向前,留意膝蓋與腳尖指向一致,慢慢曲膝及向下蹲,維持10秒;返回原來姿勢,做10下
示範:屯門醫院物理治療師李煒詩
攝影︰許頌明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