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間中醫院 業界倡採公營模式

首間中醫院 業界倡採公營模式

【本報訊】香港首間中醫院將由政府出資興建,非牟利團體負責營運,當局預計明年上半年會公佈醫院定位及發展框架。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昨舉行公聽會,與會多名中醫表示,現時由非牟利團體營運的18間自負盈虧中醫教研中心,在政府補助不足下,醫師要跑數提高診所收入,更有被要求不要處方貴價藥材,醫師更忙於睇診難帶教,若中醫院採用同樣模式令人擔憂,促請當局將中醫院納入公營醫療體系,並由政府全資營運。

免醫生要跑數 病人難負擔

18間中醫教研中心由醫管局、大學及非牟利團體協作。註冊中醫辜炳銳表示,中醫教研中心的政府補助只佔總支出約13.3%,遠較西醫醫院及診所的89.2%低,中心為維持營運,只能提高市民就診費用、壓抑中醫藥人員的待遇與褔利、降低藥物成本等。由於醫師要跑數(要有足夠病人)滿足診所收入,出現重醫輕教局面;且中心管理由NGO負責,部門經理、主管絕大部份非中醫藥專科出身,缺乏中醫藥常識,「神父管和尚,難以做到專業自主」。
正參與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的註冊中醫師羅綺玲則指,作為測試未來中醫院運作模式的服務,實施了3年已出現不少問題,如醫管局只資助部份行政支出,病人要用者自付,住院病人除每日住院費100至120元,要額外付200元求診費,即每月要另付逾6,000元,不少病人無力負擔只能放棄中醫治療,反映中醫院若無政府大幅資助,病人根本不能負擔。另中醫亦未能在病人病情轉差時參與決策,未來中醫院若沿用這模式,危機重重。
與會業界認為,中醫院應以公營模式營運,確保有足夠資源。食衞局常任秘書長(衞生)謝曼怡透露,早前有意向書指中醫院開院的首5、6年,可能需要政府資助,亦有意見指其後可自負盈虧,顧問研究顯示有中醫院能賺錢,現階段不排除營運期間政府會幫手,但她未有正面回應中醫院納入公營架構的要求。
■記者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