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嗰陣你喺邊度呢吓 - 林夕

香港開埠嗰陣你喺邊度呢吓 - 林夕

問人「XXX嘅時候,你喺邊度呢吓?你出咗世未呢吓?」其實是很不禮貌,很瞧不起人的,等於動不動就說:「你講乜嘢制水呢?講乜嘢夏令時間呢?嗰時你仲着緊開襠褲。」這就表示你的話很有說服力了?
教育局交代中國歷史課綱修訂諮詢,記者問香港史部分,怎麼沒提到六七暴動,專責委員會主席兼中大文學院院長,竟然反問記者:「六七年嘅時候,你喺邊度呢吓?」這是問題嗎?問這問題有問題嗎?抑或真是解決了發掘問題的人,就當解決問題了?
上歷史課的學生,別說暴動,可能連港英年代都沒出世,那麼課綱裏「回鄉探親」這段也不必知道了。六七暴動牽扯到文革,文革不方便多講,不利於對培養對國家純潔又強烈的感情培育,基於這個理由,暴動對香港往後發展,比起回鄉探親、買東江水,就只是雞毛蒜皮嗎?若是憑這原則「精」選教材,那不是教育,是政治宣傳,課綱總設計師這樣回答,司馬昭之心明顯到連化妝成本都不願付出了。
文學院院長又為「香港人的中國歷史」特殊教法護法:「六七年我哋係親身經歷過嘅,經歷過嘅時代,如果我哋用記憶嚟講,我哋唔會遺忘,但歷史靠住回憶嘅寫法,唔係我哋而家訂立課綱嘅標準。」嘩,靠回憶寫歷史不行,那司馬昭的同宗司馬遷,畢生心血寫成的《史記》也不值一提一看了,史記從黃帝寫起,到夏禹治水,不離神話傳說色彩,甚至春秋戰國時代,也多從採訪遺民父老後代紀錄而來,是最古老的「口述歷史」,那時司馬遷喺邊度呢?教歷史的人又出世未呢?中史課綱從三皇五帝開始,其實也不是信史,那教師又何必教,學生又何必學?司馬遷說自己所記,也只是一家之言,那請問有什麼歷史不是一家之言?據說這課綱會增加近代史部分,類似唐德剛所寫一大堆的口述歷史書,也可以不理了?
六七暴動若寫在課綱裏,當然也不必採用一家之言,但有發生過就是有發生過,林彬被暴徒燒死,報紙可以找到,客觀描述一下這段重要的香港史也不可以?那什麼算是可以被教育的史料,什麼只是屎尿,是否由今天的當權者,決定昨天可信的歷史?
現在越來越多應該有點修養的學者出言不遜,錢穆在中大時,誰跟誰又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