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與社工製生命故事冊腦退化長者 留住「飛女」回憶

星期日專題:與社工製生命故事冊
腦退化長者 留住「飛女」回憶

【本報訊】人因為衰老、體弱、時代久遠,曾經寶貴的記憶和經歷逐漸褪色。趁記憶還在,社工利用生命故事冊留下腦退化症患者存在過的痕迹;攝影師拍攝長者的人生紀錄片留住往事,他們都在傳承和守護被遺忘的人與事。
記者︰袁楚雙

雪芬婆婆翻看「飛女」舊照。夏家朗攝

雪芬婆婆

製作生命故事冊有助減慢腦退化患者認知能力的退化速度。

現年84歲的陳雪芬2012年患上腦退化症,目前開始步入中期階段。訪問當天耆智園社工劉安俊為她製作生命故事冊,紀錄她年輕時做「飛女」的經歷。雪芬性格外向,婚前曾在不同工廠任職女工。以前的人不能常常去街,她最喜歡往外跑,加上身形高大,常帶其他工廠妹結伴同遊小欖等地,更充當保鑣晚上送朋友回家,甚有擔帶。雖然外號叫「飛女」,不過她解釋「我哋啲飛女唔係真真正正嘅飛女」,因為沒有古靈精怪的造型,亦不會行差踏錯,純粹喜歡去街玩。有些舊照她站上危險處拍攝,「嗰時後生乜都夠膽死」。
朋友多,重翻舊照,慢慢勾起回憶,「呢個同學會,好少聯絡啦𠵱家,個個都有家庭」。看到一些人,她又不禁問:「呢個邊個嚟呢?我都唔記得咗。」有時看着十八廿二的自己,也有點遲疑,阿俊問:「呢個你嚟㗎?」「係啩!」雪芬自嘲化了妝的自己「似乜鬼嘢樣」。阿俊總會耐心逗她、問她喜歡的照片、出街的細節,逐一記下在生命故事冊,然後再與家人核對時地人事的真實性。
生命故事冊是腦退化症患者其中一個治療項目,透過回憶個人經歷,了解多一點患者的看法與價值觀,讓家人拉近與患者的關係。阿俊的太婆及外婆曾患腦退化症,親眼看到媽媽與親人作為照顧者承受巨大壓力,「金錢上、搵老人院、點樣在家照顧,好多方面都好吃力」。這些相似的壓力再次在雪芬的家庭上出現,「雪芬有腳痛,聽力唔好,當佢𤷪𤺧又唔識表達,就好容易將脾氣發咗響屋企人身上」。

審視人生助圓夢

腦退化患者很多時候不知自己身在何方、發生何事,雪芬訪問當天記得有事要做,卻記不起是拍攝,於是清晨4時許便起床,比平日早一至兩小時,結果「搞到成家人都好煩擾」。
阿俊認為,中晚期患者忘記很多事,如果有一本生命故事冊,至少家人將來可以回味,患者又可審視人生,趁有能力時完成夢想,「有個伯伯想環遊世界,最後都帶咗佢去長城做好漢」。阿俊稱,「未必吓吓要做一本故事書出嚟」,反而家人練多一點耐性、花多一點時間與他們溝通,「例如15、16分鐘,甚至再多2、3分鐘,同佢哋傾偈,珍惜每一次同佢哋相處嘅機會」,因為不知何時,患者的認知能力隨時因病痛影響健康,使認知能力再變差,「(到時)好難會再有呢啲十零分鐘嘅時間傾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