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王偉雄教授〈莊子的涯與尼采的海〉一文,以尼采一段話來理解《莊子.養生主》開首數句,角度頗有趣。莊子那幾句話家傳戶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王兄一度疑惑:「莊子是不是叫人不要追求知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莊子豈非反智?」文章最後指出,其實莊子沒說追尋知識一定是「以有涯隨無涯」,我同意這結論,但我對莊子那幾句話的理解,似乎有點不同。「吾生也有涯」數句,我認為是針對莊子的友人惠施而發,所以它的最佳注腳是《莊子.天下》論惠子一章。不少語譯本把「殆」字解作「疲累」,我反對。《論語.為政》記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何晏解「殆」為「精神疲殆」,朱子集注則解「危而不安」,當以朱子為是。同理,〈養生主〉的「殆」亦當訓「危」。(注1)以有涯之生逐(「隨」即追逐)無涯之知,為什麼「危」呢?最吃緊的一句,不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而是「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追逐無涯的知識是危險的,但知道危險,你還可以改;若不知危險,反覺得真理在胸,所謂「已而為知者」,那就無藥可救,故說「殆而已矣」。〈秋水〉北海若論貴賤小大,千變萬化,人的標準並非唯一標準,切忌自以為是:「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這幾句正是「有涯隨無涯」最淺白的注釋,細玩上下文理,重點不在知識的「追逐」,而在「判斷」。換言之,危險的不是知識,是誤判。最大的誤判,就是以為自己「知道」,結果就會像〈天下〉所描述的惠施:「弱於德,強於物……不能以此自寧,散於萬物而不厭……逐萬物而不反。」不反,就是失其本真。也許很多人沒為意,莊子所謂「養生」,跟我們平日說的意思不同:莊子的「生」,兼有「生命」和「性」兩個意思,而我們只用「生命」一義。對莊子來說,汲汲追逐萬物(隨無涯)而迷失天性(不反),就是不能「養性」,故謂之「殆」。解救方法並非停止學習,而是不執一、不自是,同篇寫庖丁解牛,就是教你要「遊」於萬物之間,不要去「隨」。
注1:〈人間世〉:「殆乎殆乎,畫地而趨。」〈秋水〉:「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殆」均訓「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