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言中醫:痤瘡漫談(上)

「專」言中醫:痤瘡漫談(上)

踏入青春期,不少年輕人都為臉上的青春痘煩惱。痤瘡其實亦即暗瘡,中醫又稱「粉刺」,是一種毛囊皮脂腹的慢性炎症疾病,各年齡的人都可能發病,尤以青少年發病率為高。特徵為粉刺、丘疹、膿疱等皮疹發於面部,胸前或背部,多伴皮脂溢出。病情時輕時重,有復發性,且癒後容易留有瘢痕和色素沉着。
現代醫學認為,痤瘡與青春期內分泌失調、皮脂角化過度或與免疫系統、遺傳等有關,在治療方面常予以抗生素、A酸等藥物。從中醫角度而言,「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皮膚上出現瘡瘍,疼痛痕癢等都可從心火熾盛方面考慮。除了心火外,痤瘡的形成亦與他臟關係密切,大體上可分為三個證候︰

一.肺經風熱型:

中醫認為肺與皮毛相表裏,開竅於鼻。若肺經蘊熱,熱邪循經上行,則多於鼻部,兩頰等出現皮損。皮損多為紅色丘疹,或伴有細小膿疱,面部潮紅,有輕度瘙癢感。此類型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尋常痤瘡,治療為疏風清熱解毒,常用枇杷葉,桑葉等藥物。

二.腸胃濕熱型:

此類型患者常吃辛辣油膩食物或嗜煙酒,導致胃腸積熱,濕熱互結上蒸顏面而引發。顏面或胸背後皮膚較油膩,皮疹紅腫疼痛,間有膿疱、結節,甚或伴口苦口臭,大便秘結等。治宜清熱解毒祛濕,常用茵陳,黃芩等藥物。

三.痰瘀互結型:

此型患者病程較久,多為濕熱鬱結日久凝而為痰,痰阻氣血運行,致使濕熱痰瘀互結,發於顏面,反覆不癒。皮疹色暗,以結節及囊腫為主,又常伴粉刺、丘疹、瘢痕等多形損害。此類型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聚合性痤瘡,治宜除濕化痰,活血散瘀,常用三棱,淅貝等藥物。
痤瘡患者除注意飲食外,亦應保持大便通暢,使邪熱有出路,切忌用手擠壓粉刺加重炎症擴散。

隔周四刊出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教研中心黃藹筠醫師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