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奔放的拉丁舞公主,也是內斂的花旦,但更多時是站在人生交叉點的迷惘少女。學舞13年,12歲入港隊,20歲以健全體育舞蹈運動員身份夥拍重殘舞伴出戰亞運摘下金牌。闖進屬於舞者的窄路,面對傷患、成績倒退,資金緊絀的現實,來自屯門的女孩想過放棄卻不甘心。去年考進演藝學院修讀戲曲由零開始,背插兩支旗低頭疾走,「我希望畀多5年時間自己」。跌撞的23歲人生,全力以赴卻看不到終點應在哪裏,她是何希雯。
自覺唱功仍須努力
家住屯門,轉輕鐵港鐵巴士,希雯8時半到灣仔,換衫熱身上戲曲學院早課,一落堂即飛車到調景嶺體育館練舞,備戰比利時的世界賽。「partner坐輪椅,唔係個個場地適合」,練習一句鐘又回到演藝,放學匆匆食過午晚飯,又飛車到觀塘練習,未計交通,朝九晚十一的地獄日程,遇上空檔還得教舞掙學費。「兩樣都唔想放棄,跳舞要搏都係搏埋呢幾年,過多兩年體力唔夠,都要退役」。
中途轉換跑道,她說緣自中六一份功課。「嗰時去戲棚睇戲,對粵劇產生咗好奇」。2014年仁川亞運後面對傷患,成績停滯不前,由高𥧌跌落樽頸,站在十字路口,剛好戲曲學院招生,跑去面試,全無根底卻被取錄。「係有猶豫,猶豫條路啱唔啱」。畢竟拉丁舞與粵劇,一中一西,一黑一白,一奔放一內斂,南轅北轍。「拉丁搽古銅色嘅黑油,粵劇搽白同紅嘅粉,戲服包到實,驟眼睇已經好唔同」。
但她眼中藝術一脈相通,希望兩者兼得:「不同跳舞,戲曲嘅藝術生命,至少可以長啲。」曾幾何時,她的眼中只有拉丁舞:返學告假為參加國際賽、放假教舞賺錢儲旅費,要不爭排名贏資助。10歲開始學拉丁舞,投入13年青春。「嗰時大會堂開班,唔知拉丁舞係咩,咁啱有位就報名」,學跳舞備受讚賞,尋常的興趣班由「唔特別抗拒」到獲薦加入港隊青年軍,代表香港出戰新加坡,時年才不過12歲。
隨隊南征北討,小半生只有一個舞台,半途卻走進戲曲學院這道虎度門,她不諱言有衝擊,只為能站遠一點,確定跳舞以外仍有路。跳舞根底有助戲曲中打觔斗等動作,但唱功仍要加倍努力。
父親是的士司機,母親是家庭主婦,家境儘管不算富裕,希雯慶幸有開明的父母,總支持她做愛做的事。現實畢竟殘酷,長期日睡5小時,日夜接受體力化操練,累極受訪的小妮子談得最多的不是夢想,而是生活。「以前讀中學,政府有資助,畢咗業要交學費係好吃力,戶口得咁多,係好現實嘅問題」,排名賽於她而言是重中之重。「頭4名或頭6名,舞蹈總會通常會推薦接受資助」。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