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打破港交所的壟斷(楊懷康) -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打破港交所的壟斷(楊懷康) - 楊懷康

度身定做、樓底特高的交易所大堂在10月底停業。遠在倫敦的BBC一再報道其事,認為此乃一個時代的終結。從堆填區視之,老外捉錯用神矣:奔走呼喊買賣股票的紅衫仔交易員早已完成了歷史任務;交易大堂收檔是警示政府干預後果可堪。
眾所周知,交易大堂是八七股災的歷史遺物:股災之先,股市百花齊放,有香港、九龍、金銀及遠東四間證券交易所;當中「校長」李福兆創辦的遠東交易所規模最大。
股災後,港英一反積極不干預的道統,大肆干預股市;重頭戲之一,是整合四會為聯合交易所,及後再改組為上市的港交所;其業務理論上涵蓋股票、期貨、債券等金融工具。置地公司為其悉心建造交易大堂,以此為中環地標,冠名「交易廣場」。
不過,真正要命的還是政策干預:自此政府只准港交所壟斷經營股票、債券、期貨買賣。政府不以此為滿足,更插手港交所的運作,任命董事局主席及主要成員,擁有5.88%股權;基本上是家國企。專營壟斷的國企能在瞬息萬變的國際金融市場做出成績嗎?
從交易大堂這座恐龍化石可以看出端倪。交易大堂落成沒有多久,鄙人初次出差到新加坡。為了增廣見聞,請當地同事安排我去見識其股市交易場。同事應之以曰:「沒有甚麽好看的,真的要看,我開電腦給你看。」當時新加坡股市已作電子買賣,扔出市交易員進歷史垃圾堆了。
及後香港當然也踏入電子自動對盤的年代,交易大堂形同虛設;除了新股上市到此鳴鑼、新春開市聯交所辦個酒會,大堂早已淪為經紀看報紙、打瞌睡──以至織冷衫──的歇腳地。
大堂正式收檔,港交所至今茫無頭緒該如何處置這叫人眼冤的恐龍化石。其黃金地皮即使不是舉世最昂貴,亦肯定名列前茅。回到四會全面競爭的年代,又豈會暴殄天物至此?
大堂此恐龍化石固然眼冤,以美國納斯達克為老翻藍本的創業板更是叫人沮喪。自面世以來,非但紕漏百出、為醜聞纏繞,發揮不到納斯達克集資鼓勵創業的良性效益且也罷了,卻成為莊家、賭仔對撼的大輪盤。出了甚麼問題?
納斯達克跟紐約、芝加哥以至全世界的股市角力,創業板則由壟斷經營主板的港交所一手包辦,那又有可能帶來有益有建設性的效果嗎?不可能吧。

創業板淪落 債券市場交白卷

創業板淪落,港交所發展債券市場──包括曾俊華掛帥印鼓吹的伊斯蘭債券──亦同樣交了白卷。然而有民企、國企來港上市的大水喉射住,年袋數億港元──另加認股權──的李總裁又犯得着死腦細胞搞新意思嗎?大家都知道答案是甚麼了。
結果?除了獨沽一味股票買賣,其他金融產品基本上付諸闕如。蒙《時代》周刊的老編抬舉,說我們跟紐約、倫敦鼎足而三為世界金融中心紐倫港。可是摘下這頂高帽看事實,三十年來定於一尊的港交所是在食老本。隨着國企上市數目放緩、阿里巴巴般的民企「移情別戀」,即使股票交投亦疲態畢露。長此下去,結果將是甚麼也毋須細表了。
郭伯偉說過:「政府插手營商運作,勢將添煩添亂、扼殺經濟生機。」(One trouble is that when Government gets into a business it tends to make it uneconomic for anyone else.)三十年來,政府插手金融運作,製造交易大堂般的恐龍化石事小,窒礙金融業的發展事大。
以舉世最自由的經濟體自詡,卻交託經濟命脈所繫的金融業給只顧食老本的國企,此之為有香港特色的黑色幽默乎?是時候打破港交所的壟斷,回到四會全面競爭的光輝歲月了。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