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昨展開初中中史第二階段修訂諮詢,公佈課程大綱,表明要學生了解香港古今發展「與國家的互動關係」,如講述隋唐時期屯門的交通重鎮地位等,但未提六七暴動、六四等事件;負責課程修訂的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生指六七暴動相關資料寫法「完全靠回憶」,不符大綱要求。有委員會成員承認,大綱沒列入個別事件旨在避免爭拗;教育界批評大綱避重就輕,所謂香港史實以中國史為本位。
記者:葉偉東 梁銘恩
課程大綱修訂稿沿用第一階段諮詢期的課程框架,以朝代劃分;每一時期設政治演變、文化特色、香港發展三部份;其中香港發展佔整體課時一成,即15個中史課節。
局方去年9月第一階段諮詢,以認識國家與香港關連為由新增香港史;今次第二階段諮詢文件強調學生須「了解香港由古至今的發展歷程及與國家的互動關係」,重申課程有助認識香港與國家的緊密關係,確立國民身份認同。
稱老師可自行教授
課程內香港史部份詳近略遠,秦朝香港納入中國版圖部份,佔一節;宋清則有5節,提及隋唐時「香港作為南方海路交通重鎮」及英人「割佔」香港等;近代則有9節,如抗日、中共建政以來的中港關係、前途談判、1997主權移交等,未有提及六七暴動、六四等事件。
中史課程修訂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生解釋,上述未有納入的事件因在中國歷史發展中並不重要,而課程目標以中國歷史為主軸,完整地教授中史發展脈絡,又稱六七暴動乃「完全靠回憶嘅寫法」。他強調局方會與書商、教師討論大綱下的詳細內容,教師如覺合適,可自行於堂上教授相關內容。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陳碧華則指,大綱所指的中港關係不限於政治事件,也包括回鄉探親、東江水等。
有該專責委員會的成員向《蘋果》透露,不納入六七暴動等敏感事件,「你都可以話係避重就輕,因為加咗入去,有人就會問點解唔加另一單,又會拗點解加,所以寧願唔加個別事件,避免爭拗」,又稱委員會歡迎前線教師表達意見,「對於最終課程有乜內容、唔加乜課題,委員會其實係持開放態度」。
教界質疑有意篩選
教協理事、中史科教師陳仁啟估計,六七暴動和六四等涉及現時政權,「要避重就輕都唔奇」;他不滿上述香港史偏重中國,反映本土意識逐漸抬頭的天星小輪加價等事件也未有提及。他又不滿局方稱「香港本土歷史包含在世界歷史科」的說法,因不少學校未有世史科,變相令學生失去認識本土歷史機會。
研究香港史的學者鄺健銘反問政府:「問題在於課程點解要以中國為本位?如果以中國為本位,咁點解要加『香港史』?如果以香港為本位,咁六七暴動又點會唔重要?」鄺又指大綱細節反映政府立場,「好似講到六七暴動就話回憶式寫法唔準,但去到講回鄉探親,其實都係來自回憶,但佢就唔會話唔得」,質疑政府自相矛盾,有意篩選歷史事件。
中學生議會議員鄺澔儀指港人對香港文化更感興趣,有助增加身份認同,卻被課程框架忽略,若未有涵蓋本土歷史事件是重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