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學人寫大閘蟹,提到沒拼死吃毒蟹的精神,又沒有因為醫生判決終身戒蟹而惋惜,所以自評不是吃貨。有好友看到,即日發短訊說:你呃人,你不是吃貨,誰是吃貨。
言下之意,好像以饞嘴為食為辱,以練仙吸風飲露為榮。怎麼會?愛吃就愛吃,衣食住行把食排在第一位的大有人在,胃納大,只能住的地方小一點,是個人選擇;也有人吃什麼無所謂,最緊要穿得好,要見人,相反又有句老生常談說:「吃進肚裏才是自己的,更切實際。」有時不是嘴饞,是口痕,會反駁說:「吃進肚裏全是你的就危險了,你不會排泄的嗎?」
除非已經晉身食家、美食節目主持,否則一天到晚一生人只專注關心一件事:吃,是會給人看不起的。上一代父母教訓子女口頭禪之一:「食嘢唔做嘢,做嘢打爛嘢。」可見好吃以前是一種原罪,吃不是生產,是收割成果。又有食飽無憂米像一頭豬般比喻,只要填飽了肚子,什麼原則都可以不講,也是名譽的事。香港人常被詬病搵食大晒,阻礙別人搵食,等同殺父之仇,雖然搵食不光為吃,但搵錢會等同搵食,確實反映社會人士還活在口腔期階段般,不夠靈氣,精神層面沒四樓那種高度。
二十多年前跟一日理萬機大老闆開會後覓食,在街上走了一個小時,對於「今晚要吃什麼」這議程,他還沒毅然拍板落實,不是說這間不適合今晚,就嫌那間做菜退步了,態度比剛才開會還要嚴肅,我實在累到沒胃口了,不忍心他失去了平時殺伐果斷的氣勢,便說:「一頓飯而已,隨便到哪裏都一樣,吃得開心就好。」誰知大老闆一臉正經訓示:「怎麼能隨便?吃是要感恩的事,有病吃不下,還不夠餓又吃得不開懷,人生七八十年,算下來一日三餐也只有八萬次吃的機會,幼時不識滋味,老年感受到的味道質量遞減,怎能不好好珍惜,謹慎選擇?」那時人生有幾個十年這金句還沒出來,這老闆已經吃出人生哲學,我沒這麼算過,又怎能算吃貨?
真正吃貨,是可以當眾宣布他人生意義就是吃得好,並以此為榮。例如有朋友到了沖繩,去看水族博物館,他發過來鯨魚的照片,評語是「很想吃鯨魚刺身」。齊白石有花草蟲鳥十二開冊頁,題名「可惜無聲」,他無感,後來看到一幅齊白石水墨魚蝦蟹,題名:「水族」,此人大有反應,說應該寫上:「可惜無味」,這才是殿堂級吃貨,我實在不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