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被遺忘的歷史與人物 - 李怡

世道人生:被遺忘的歷史與人物 - 李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我先前逃難至後方,這時又回到上海。整個上海亂成一片,國民政府向淪陷區派出接收大員,接收敵偽資產。多數接收大員根本不去查清是否敵偽資產,就霸佔分肥,等於奉命搶劫私產。「接收」後來被譏為「劫收」。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將大部份日軍遣返日本,但在淪陷區就大捕「漢奸」,只要與日偽政府稍有聯繫的,都人人自危。黑社會也在戰後開始活躍。當時的民謠是:「盼中央,望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
在抗戰勝利的歡呼聲中滋生腐敗,是國民黨失去大陸的關鍵。
1945年8月15日的香港是另一個局面。日本宣佈投降後次日,被拘留在赤柱拘留營的代表、前輔政司詹遜(Franklin Gimson)即在營地各處張貼告示,要求拘留人士在官方指令到來前,一切行政事務維持正常,不要做出「示威和慶祝之類行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衝突,他相信民眾有很強的判斷力和尊嚴。8月23日,詹遜離開營地,宣誓成為香港的「行政官」,以此表明港英政治地位延續。8月30日,英國艦隊抵達香港,詹遜以殖民地行政官的身份迎接艦隊司令夏慤少將,社會秩序平穩恢復。沒有「劫收」,沒有抓漢奸,沒有明顯的黑社會活動。到9月2日,日本才正式簽署受降書。詹遜在9月16日離開香港。
詹遜迅速執掌權力和英國艦隊急速抵港,是因為在二戰後期的開羅會議中,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戰後香港應歸還中國,蔣介石也同意。但邱吉爾表示:「香港是英國領土。」會談後他甚至告訴記者:「中國要收回香港,除非跨過我的屍體。」
詹遜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一天,即1941年12月7日派來香港就任輔政司(相當後來的布政司)的,香港經十多天浴血抗戰在聖誕節投降,總督楊慕琦(Mark Aitchison Young)被日軍俘虜後轉移到台灣及滿洲。而詹遜以下的英國官員及其他非華裔人士,就被關在赤柱拘留營。
詹遜認為他當時就是港英政府最高級官員,是英皇代表。而拘留營絕大部份是英國人,小部份是其他西方僑民,因此他主動並且堅持作為整個拘留營的代表,負起管理及與日人溝通的責任。他以高超的技巧,努力在營中維持英國政府在香港的地位,並致力於同難纏的日本人打交道。他沒有因為被囚而失去管治香港的意志,他考慮戰後如何延續英國在香港的角色,他在日記中表示,戰後的香港應該在英國統治下,讓華人扮演更重要角色,要進行包括在立法局選出華人代表的一連串改革。在拘留營,當時有美國等其他國籍的人被遣返。大多數英國人也有遣返要求。但詹遜認為,「香港留下一些核心的英國居民,有助於維持市區華人的民心,意味英國政府仍然留在香港」。為此,他開罪了拘留營的英國人,但為戰後迅速恢復英國管治提供了必要條件。
在嚴穆生(Geoffrey Charles Emerson)著的新版《赤柱日治拘留營》一書中說:「詹遜奪回英國對香港的主權,全憑着他的勇氣、毅力和奉獻精神。」
詹遜後來出任新加坡總督。香港極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他是英國管治精神的表表者。沒有他,香港戰後的歷史可能大大不同。詹遜生於1890年,1975年在英國病逝。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