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有人提出要在香港推廣簡體字,真是莫名其妙。
簡體字在中國產生,當初是為了掃盲,也就是讓不識字的人容易識些字。但現在提出在香港普及推廣簡體字,則是叫已經識字的人再去識一種比較低級的字,讓會得運用正規中國文字的人去習慣運用一種簡陋的文字。
你或許可以認為這麼做是「識大體、跟形勢」,但本末倒置,卻又令人啼笑皆非。
幾十年來,中國人都在毛澤東「多、快、好、省」的原則下過日子,簡體字就是「多、快、好、省」粗糙日子的表徵。文字簡陋,生活也簡陋,寫個字多幾筆都不耐煩,習以為常,今天中國人有錢了,不省了,但依然貪多貪快,依然粗陋,對於此,簡體字「功不可沒」。到如今,中國一些農村公廁的牆上還殘留着「文革」遺跡,隱約可見到「无产阶级专政万岁」這樣的標語,八個字裏七個殘簡,跟那殘破髒臭的公廁互相輝映。
現在不是說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嗎?中華民族最強盛的時候,比如「盛唐」,比如「康乾盛世」,是用何種文字的?如今要復興,是不是應該由文字和文化開始,打好根基,提高民族質素,使之復興昔日盛世的素養?
前年中國導演馮小剛提出是否可以恢復部份繁體字,他以「愛」字作例,說簡體字「愛」無「心」,字不達義,有違文化,所以想把「心」找回來。如今,反倒是香港有些人的心,不知跑哪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