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班中學生兩年前構思的太空養蠶計劃獲中國航天局採用,去年10月6條精選的蠶蟲,隨神舟十一號火箭升空,並在太空結繭,蠶蟲其後返回地球開枝散葉。本月初,航天局將6條太空蠶後代,送給構思今次「太空蠶」計劃的「始作蛹者」香港宣基中學,師生們近日忙於買桑葉,玻璃箱及暖管養蠶,希望太空蠶後代可以在港安度冬季,成功繁衍下去。
這個太空養蠶計劃由將軍澳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4名中四女生構思,前年她們的「研究蠶蟲在太空的變態過程」項目,參加「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獲得亞軍,中國航天局其後採納該計劃,成功將6條蠶蟲隨航天員景海鵬及陳冬乘坐神舟十一號火箭升空,展開30日的太空旅程。
其中兩條已變成飛蛾
對於獲贈6條太空蠶後代,當日有份構思計劃的兩位女生梁芷韻和王嘉寶表示興奮,現時養蠶計劃由該校物理科及科研隊老師周穎熙負責,芷韻和嘉寶日前返回母校向師弟師妹交流養蠶心得,齊齊化身「蠶蟲保母」,她們指終極目標是讓太空蠶後代在港交配繁殖。本月初,師生接收6條居於獨立迷你「太空艙」的太空蠶後代,蠶蟲其後陸續結繭,現已有兩條化成飛蛾,其餘4蟲結繭20多日仍未孵化,異於一般蠶蟲,師生每日記錄蠶蟲生態數據,而且所有蠶蛾未來將獨立飼養。
周老師指,太空蠶因受幅射影響,所以體形較小,但蠶蟲在太空成功吐絲結繭機會率高於預計三至四成,所吐蠶絲亦較堅韌,現時目標是希望至少有一對太空蠶後代孵化飛蛾後,再成功交配繁殖下一代,若成功交配產卵,預計明年春天蟲卵可孵化,屆時師生便可見證太空蠶後代在港繁衍,當有一定數量太空蠶後代面世,校方便可進行不同溫度怎樣影響孵化周期等實驗。
冬季將至,周老師近日與學生忙於購買暖管及保溫箱,而養蠶費用全由校方負責,每月約百多元買桑葉,暖管及保溫箱不足200元。周老師指現時面對兩大危機,首先是即使成功孵出雌雄飛蛾,但近親繁殖恐有基因問題,其次是若全部孵出雌蛾,便不能交配,所以正考慮找本地雄性飛蛾作「外援」,協助交配才能誕生後代。
■記者張珮琪、潘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