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比例】
初中中史改革第二階段諮詢文件的課程大綱增加「政治演變」比例,由原定65%增至76%,共佔114節課;「文化特色」則由25%減至14%,佔21節課;香港史則維持10%不變。有教師歡迎修訂,形容治亂興衰為中史發展骨幹,應佔更多篇幅;但亦有老師憂慮削減文化史,或減低學生對中史科的興趣。
教師憂學生興趣減
第一階段諮詢之時,多名教師反映課程大綱比重失衡,認為課時不足,未能趕及在3年合共150個中史課節中,完整授畢政治演變。局方故褪軚削減文化史,把舞藝、石窟藝術、唐朝婦女生活等課程改編為選修或延伸課題,亦刪去周朝禮樂、青銅器發展等內容。
教育局昨午與逾700名中學校長和教師舉行閉門會議,簡介修訂內容。教育局評議會副主席莫家樑稱,有關修訂比例合理,「中史最緊要係治亂興衰,政治史係重要啲」。但任教中史科超過20年、中國歷史教育學會代表方耀輝指,以文化、社會角度切入中史,對學生來說更有趣味,「原意加入文化史、香港史,就係想作為一個切入點,提升學生嘅好奇心……但𠵱家有少少似大人主導學生,其實學生更鍾意睇社會文化嘢」。
嶺南大學華南及香港歷史研究所主任劉智鵬也指,從社會和文化角度講授中史,學生更易理解,亦更貼身,「好似講漢武帝中央政府嘅三公六部,學生可能唔明你講乜,但如果先從漢代官營鹽鐵,講一包鹽幾錢,再講點樣收歸國庫,講經濟、運輸,學生就會更易理解」。他不認同課程應減少文化史,「始終政治史教得太多,大人都未必有興趣睇施政報告啦」。
■記者梁銘恩、葉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