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課程修訂問題不減反增(教科書作者 陳柏榮) - 陳柏榮

中史課程修訂問題不減反增
(教科書作者 陳柏榮) - 陳柏榮

本港初中中國歷史科的課程修訂第二次諮詢會,延誤多月後終於在本周一展開,儘管延誤的原因眾說紛紜,筆者亦曾希望教育局能「以時間換取質素」,就老師在第一次諮詢中提出的顧慮作正面回應,然而觀乎今次諮詢文件,問題似是不減反增。
首先是新課程史觀割裂的問題,早在第一次諮詢時便已有不少老師表示憂慮,例如兩漢之間的新朝完全不見於課綱當中,隋代只有關於文帝的課節而無煬帝,都妨害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走向。而本次諮詢不但未有補回上述的課程建議,更將第一次諮詢中「清初統一與盛世」的綱目改成「滿清的統一」,似是意味着只重統一,不重康雍乾時代的其他治策。
其次是「重文化輕政治」的問題,本次諮詢將文化史與政治史的建議課時百分比由25:65調整為14:76,似乎回應了以上顧慮,但是詳閱學習內容建議後,卻不得不形容為「魔鬼在細節中」。在唐史部份,武后施政變成了可教可不教的「延伸部份」;唐代婦女史、與邊族關係卻屬必修範疇。又例如宋史部份,與兩宋相始終的外患問題亦是可教可不教,而其商業與城市發展卻屬必修範疇 ,令人摸不着頭腦。
再者,本次修訂亦未有回應初中中史科銜接高中,提升高中選修學生數量的問題。例如唐代開元之治,在高中屬於必修部份的重要章節,而現行初中課程亦早有涉獵,但在本次諮詢竟意外地跌入「延伸部份」,可以略去不教。
可見,有不少重要的課題都因為課時不足而被劃為「延伸部份」,讓老師自行選擇是否講授,但這種處理方法不但不能紓緩課時問題,反而只會令課時更加不足,豈不是變相迫老師從石頭擠出時間來教完所有課題?這些問題相信亦是中史科不少老師所關注的,希望局方能在諮詢期後妥善修訂。

陳柏榮
教科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