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意見】
初中中史課程修訂第二階段諮詢稿未有提及六七暴動,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生更直言不能以「回憶寫法」作為課程大綱;有學者認為,六七暴動是香港戰後發展分水嶺,稱現有史料、文獻縱使有不足,「仍然有需要喺課堂上提到呢一件事」;亦有學者指出,六七暴動與恐共情緒有關,課綱不觸及相關話題或出於政治正確。
資料未公開致研究受限
專研香港史、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畢業的鄺健銘指出,六七暴動在殖民時期管治上極為重要,確立了港英政府的管治威望,「令到當時嘅人民更加抗拒中共政權同埋佢嘅管治風格」。
鄺健銘形容,六七暴動與恐共情緒有關連,亦可解釋1980年代香港不同民調皆反映港人在政治發展上希望維持現狀的原因,要研究香港史,六七暴動實為一大重要事件;他相信,正因為與恐共情緒有關,課程大綱不會觸及六七暴動,可算是政府政治正確的做法。
嶺南大學華南及香港歷史研究所主任劉智鵬同樣指出,六七暴動在香港歷史發展上極為重要,一般人均認為此事乃香港戰後發展的分水嶺,同意教師有需要於課堂上提及相關內容。
不過他表示,現時六七暴動的研究尚未成熟,因為不少資料仍然未公開,相關左派人士或警察亦對此不願多談,「個個都知大件事,但對香港有乜影響、點發生、中間情況點,到𠵱家學術界都冇乜文章可以拎出去做教材」。
■記者葉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