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所寫的S,雖身懷異能,但一生在現實與幻想的邊緣掙扎,代價不輕。也有自閉天才(如Kim Peek),記得萬卷書,卻得物無所用,亦不必羨慕。新西蘭數學家艾特肯(Alexander Aitken)是不正常的「正常人」,算是天才中的幸運兒。他多才多藝,數學、文學和音樂都在行,擅長拉小提琴,通英、法和拉丁文,閒來作曲寫詩。小時候艾特肯從未展示數學或記憶才能,但他十四歲迷上速算,視為「心靈瑜伽」,苦練一輪後突然「覺醒」,從此進入另一精神境界。
艾特肯記性有多好呢?他當兵時,某個排的名冊不見了,他默寫出那排所有人的全名和編號。戰後任職中學語文老師,一班數十個學生的名字,他看一眼點名簿就記得了。那時他教維吉爾的詩,只要告訴他行數,他即能背出拉丁文原句,反之亦然。心理學家測試他的記性,儘管沒有S那麼神奇,但艾特肯的心得,對普通人而言顯然比S的方法更合用,重點有三。一,艾特肯認為興趣最重要,若對記憶的事物提不起勁,他的記性就跌至常人水平。二,要儘量運用聯想力,在腦中建構概念圖。例如心理學家問「7」聯想到什麼?S會答「有鬍子的男人」,但艾特肯則想起含有「seven」一字的詩句、「7」的宗教意義,以及「7」在數學上的特點。S打通感官,艾特肯則貫穿概念。
以上兩點皆老生常談,我認為真正秘密在第三點:記憶時不要集中,該放鬆。他原話是:「你必須放鬆,但着魔。」(One must be relaxed, yet possessed)不要刻意求記,而是進入出神狀態,讓記憶對象附體,自然呈現。說得很玄,但如果你明白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就知道他的記憶法根本是莊子的道。天才可苦練而成嗎?可以,但前提是有悟性,即「天才之才」。有才而不練,無才而強學,同樣不免為庸才。有句話最一針見血:「以我們努力程度之低,還輪不到拼天賦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