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段耐人尋味的「習王」關係(資深傳媒人 潘小濤) - 潘小濤

兩段耐人尋味的「習王」關係
(資深傳媒人 潘小濤) - 潘小濤

中共十九大,除了習近平這位主角,還有兩個跟習近平有特殊關係的高層人物可一談,一個是剛卸任中紀委書記的王岐山,另一個是剛升任書記處常務書記的王滬寧。
習近平與王岐山的關係始於六十年代末,兩人先後到陝西延安下鄉插隊,習去的延川縣梁家河,與王岐山所在的延安縣馮莊相距幾十公里。據習近平早年所說,1969年下鄉初期,有一次他從北京返回延川,因路途遙遠,先到了馮莊找王岐山借宿一夜,兩人就合蓋一床被子。
這種早年建立的關係,使習近平當政後對王岐山非常信任,因而建立了牢固的同盟關係。王反貪不僅成績斐然,更協助習全面清剿胡錦濤「團派」及江澤民「上海幫」。總之,習能夠在十九大一枝獨秀,王岐山居功至偉。可是如此「功臣」,卻因年齡關係而無法連任,當事人怎會輕易咽下這口氣?
王岐山在中紀委最後一次全會的公報,一改過去言必「習核心」的做法,隻字不提習近平;兩人過去在重大會議的鏡頭下都有很多互動,但今次在十九大主席台上,從未見過他倆有任何交流。《人民日報》及新華社近日刊發一眾政治局常委出席活動的圖片時,對王岐山的處理都很奇怪:要麼被遮擋而「沒有面目」,或只見側面。這顯然是喉舌受命而為!
看來,習王雖未至反目,但關係變差是肯定的。這有點像文革時期毛澤東與親密戰友林彪的關係。林彪是毛的愛將,毛發動文革將劉少奇等政敵鏟除,林彪功不可沒,甚至毛澤東走上神壇,也是林彪造神的功勞。但隨着文革深入,兩人對形勢的判斷出現分歧,而林彪勢力也不斷膨脹,對毛的決策及人事安排造成一定掣肘。而且,政敵都被打倒後,兩人沒了共同目標,加上雙方手下在爭權,出現磨擦,導致兩位主帥決裂。因此,在反目成仇前「斬纜」,對習王未嘗不是好事。
相反,習與王滬寧的關係簡單得多。基本上,習與王滬寧生活在平行時空,習擔任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方大員,王滬寧則是復旦大學教授,到1995年獲吳邦國、曾慶紅力薦,被江澤民欽點赴京擔任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組組長,完成從學者到京官的蛻變,之後更成為江澤民及胡錦濤政治理論重要智囊,「三個代表」及科學發展觀就是他的「傑作」。習近平上台後,很多前朝要員靠邊站,但王滬寧續受重用,成為「習思想」主要推手。今次躋身十九大常委,從幕後走到台前,是文革之後首度有理論專家獲此殊榮。

王滬寧隨時成代罪羔羊

之前那位是陳伯達,自1939年起成為毛澤東政治秘書,因為才華橫溢而受毛器重,成為毛思想權威發言人,毛的不少文章都出自陳的手筆(包括毛著名講話《論十大關係》等)。陳伯達其後成為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文革後晉身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小組組長,中共九大更成為僅次於毛林的第三號人物。不過,陳伯達最後同林彪結盟對抗江青,令毛怒火中燒而成為階下囚。
王滬寧的才情和理論水平雖不及陳伯達,但一介書生能得三朝領袖青睞殊不容易。如今習近平權勢直逼毛澤東,對理論要求更高,好使自己權威更甚、歷史地位更高,一旦王滬寧難以滿足要求,輕則被取代,重則被究責,成為代罪羔羊。而且,伴君是高處更不勝寒呀!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