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香港電台興建新大樓的計劃又和普選一樣無限期擱置,內心一陣狂喜。我們還能留在廣播道緬懷五台山的光輝歲月,這簡直就是一種感情記憶的傳承。
如果山長水遠搬去將軍澳,廣播道便剩下了商業電台一個孤零零,這「廣播道」的街名也名不符實了。
沒有新大樓絕對是好事,舊居能激發電台從業員許多解決困難的潛能。
比喻說,耳筒問題。能夠抽中一個接收正常無不良雜音的耳筒,成為了幸運大抽獎般的難得。但我們明白幸福不是必然,也明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我們從不奢望換來新的產品,而是要從有限條件創造無限可能。各個同事施展渾身解數,譬如同事A發現,只要保持站立,把那條耳筒的電線繃緊拉直,便不會出現雜音問題,又救回一個耳筒的生命!
另一個主持也發現,只要用手執起電線,拉扯至一個特定角度,也可以解決接觸不良的問題。於是離遠觀察,主持就像十八銅人一般,姿態各異,舉手投足站立,相映成趣,這就解決器材折舊的問題。
又譬如那個貨櫃錄音室,比起政府推崇備至的「組合屋」,我們更早有這個概念,所以政府和那些NGO何須走到荷蘭考察貨櫃屋如此千里迢迢,來我們電台參觀,便能了解情況。據悉好些嘉賓第一次到貨櫃studio錄音做訪問,都會好奇鐵皮屋般的環境有無對工作造成影響,無形中幫助同事和嘉賓打開話匣子,拉近關係。
比較遺憾的是,幾位司局長和特首,都只是在傳統的錄音間做訪問,未有體驗貨櫃studio的潮流,誠為可惜。
至於不夠錄音房間工作,各同事為了book位,經常內部溝通,互相遷就,也是增進感情的一個手段。
我會張貼「室雅何須大」的字句,鼓勵自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樓不在新,有員工則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