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出為入是與魔鬼做交易(盧峯) - 盧峯

量出為入是與魔鬼做交易(盧峯) - 盧峯

曾經被奉為政府財政政策金科玉律、香港成功要素的積極不干預原則似乎越來越被視為不合時宜。見證它問世的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固然翻臉,認為政府要增加開支加快經濟增長。在請他出山的林鄭月娥眼裏,派錢增服務增加政府人手就是政績,施政報告中這類新項目多不勝數,還預告會增加公務員編制3%,涉及的額外經常性公共開支每年數十億元計。
上既有好之者,配合的人自然不少。經濟學者、中大前校長劉遵義在稅務改革高𥧌會就大談公共財政改革,認為《基本法》寫的量入為出規範已追不上時代,政府該改用量出為入政策。
林鄭月娥加任志剛再加上劉遵義,官學配合的力量委實非同小可,好像量入為出、積極不干預等原則真的不合時宜。可是,原則這回事跟潮流無關,也沒需要趕時髦,最重要的還是它能否切合社會的長遠需要。
從歷史經驗及國際政經情勢看,量入為出、積極不干預、累積儲備這些財政政策原則在今天以至未來一段長時間依然有效,也是協助香港抵禦內憂外患、保住兩制的基石。單單數回歸二十年來幾場內外危機就能明白其重要性。97亞洲金融風暴突如其來,高度倚賴賣地及相關收入的特區政府立時面對收入大跌困局。還好政府在回歸前累積了超過四千億儲備,既可應付收入減少,又可推出額外的短期財政措施刺激經濟,紓緩衰退的壓力。就在幾年救市後,政府財政儲備從四千億下跌了近一半,還出現結構性財赤,得史無前例削減公務員薪酬以控制開支。要是經濟沒有在2004年後快速反彈,財政儲備頂多就在二、三千億水平左右徘徊,再遇上另一次風暴就隨時花光。
量入為出、累積儲備,除了應付財政危機外,也是應對貨幣、金融危機的「彈藥」。98年特區政府打大鱷拯救聯匯制度及穩住港元,短短兩個星期就耗掉過千億元。要是香港儲備不足,當年可能已棄聯匯投降,任由港幣free fall ;今後大鱷也大有可能再欺上門來,特區政府要打「港元保衞戰」將困難重重。
事實上,香港這種開放又小型的經濟體從來易受衝擊,有時是大鱷為之,有時是經濟巨無霸如美國、歐盟忽然改變政策引發;今時今日還得加上內地金融改革的震盪,隨時再來甚麼熔斷或暴力救市,香港沒有多一點資本根本應付不了。
因此,絕不能因為近十年經濟、地產市道良好而以為好景常在。經濟周期可以霎時逆轉,現時一萬億儲備幾年間就可以減半。可新增的開支、公務員減不了,開源如加稅、賣地、發債又變得困難,沒多久香港只怕要向北京伸手。一旦連財政也得找內地接濟,香港還有甚麼腰骨、牙力撐住兩制呢?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