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約旦寶庫 岩石種出玫瑰城

【旅遊籽】約旦寶庫 岩石種出玫瑰城

【旅遊籽:浪迹遊蹤】
在電影《聖戰奇兵》中有這麼一幕:無所不能的男主角印第安納‧瓊斯和父親終破解謎團,找到藏寶的正確位置,騎着馬在彎彎曲曲的月牙峽谷飛馳,突然在峽谷盡頭出現了一座從岩石雕鑿出來的神殿,收藏着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所用的聖杯。我肯定每一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無法忘記這一幕,當神殿出現,大家都可能輕呼了一聲:真有這個地方嗎?還是電影佈景?鬼斧神工啊!

這個地方並不是佈景,而是隱藏在約旦阿拉伯谷內的「玫瑰城」佩特拉古城。俗稱「寶庫」(Treasury)的卡兹尼神殿就是電影中的藏寶地,它其實只是整個古城的其中一座建築物。這個古城出現的年份難以考究,它在公元前一世紀成為納巴泰帝國的首都,當時是個非常繁榮的城市兼中東商業重地。後來佩特拉被羅馬帝國吞併,繼續發展,可惜公元363年,大地震摧毀了佩特拉,海上商貿路線漸漸取代了陸路,佩特拉慢慢被遺棄,只有小量納巴泰人住在山洞裏,繼續牧民的生活。
剛進入古城,你不會覺得自己身處一個城市,更像在「奇石林國家公園」之類的自然地貌景點。直到第一座從岩石雕刻出來的墳墓出現,你才明白「城市」不是「無中生有」地從空地建出來,而是把建築物嵌在山牆裏,如果鳥瞰佩特拉古城,我們大概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從開闊的入口步行不久,會見到被稱為「蛇道」的西克峽谷。峽谷是山體自然分裂的結果,形成中間一條長1.2公里彎曲的窄道,這就是電影裏的月牙峽谷,男主角騎馬疾馳的地方。進入窄道,太陽再不能直射進來,而是從不同角度照進,不同時段呈現不同顏色,赤紅色、粉紅色、泥黃色和粉白色都會出現。峽谷比外面清涼,兩旁還有古人建造的引水道,躲在峽谷裏可以有效避開陽光照射蒸發和風沙污染,為城市提供穩定的食水。

「Petra by night」讓我看見一個不一樣的卡兹尼神殿。

在不同的步道上,都能看到建築物分散座落在山谷之中的壯麗畫面。

烈日下走步道,可以躲在建築物裏休息,看不一樣的風景。

爬上步道盡頭 飽覽神殿全景

旅行多年,我心目中最美的風景是景物出現的一瞬間。例如在秘魯的馬丘比丘,開始只見到一片濃霧,濃霧慢慢散開,馬丘比丘的輪廓逐漸顯露,那種美態令我流淚,如果一上山就看到馬丘比丘,我一定沒有這份震撼。同樣地,在佩特拉的蛇道內走着,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見到卡兹尼神殿在蛇道盡頭若隱若現,這個驚喜令我站在人來人往的蛇道上呆了幾分鐘,成為旅程中難忘的畫面。回過神來,一步一步接近神殿,豁然開朗,原來已經離開蛇道,40米高的神殿矗立在面前。經過多年的風沙侵蝕,神殿精細的雕刻已經開始模糊,但那些「科林斯柱式」柱頭和帶狀雕飾依然清晰可見。頂部的陪葬骨灰龕,傳說藏有法老王的寶藏,這也是它被稱為「寶庫」的由來。每天早上9時至中午,太陽會直射到卡兹尼神殿,把它完全照亮,這時候神殿前都會人山人海,有人告訴我應該抓緊這個時機爬上山後的Al-Khubtha Trail步道,從高角度欣賞神殿。經過幾個壯觀的墳墓堆,往上爬了不少梯級,在最後階段免不了迷路一陣子,終於找到終點上的茶寮,可以從上而下看到神殿的全景,令我非常興奮。因為比較難找,這裏一般只有寥寥數人,你可以「獨霸」神殿好一段時間。
離開卡兹尼神殿,繼續深入古城,就會進入主步道,不少羅馬時期的建築物,與遠古的佩特拉建築融合。其中藏在步道下方Sextius Florentinus的墳墓是我的最愛。門廊上的拉丁文顯示這個墳墓是Sextius Florentinus的兒子為死去父親所建,Sextius Florentinus在公元後127年間被羅馬帝國派到阿拉伯地區統治,死後埋藏在佩特拉。門廊頂的鷹雕刻被風沙侵蝕,但依然可見。墳墓內漂亮的扭曲岩層形成螺旋形彩色曲線,大自然本身就是佩特拉最好的設計師。這個墳墓整體嵌入在大石山,明顯是佩特拉式建築,但門廊設計充滿羅馬建築色彩,是兩者完美的結合。

窄窄的蛇道是進入佩特拉的必經之路,你永遠不知道穿過峽谷後的風景是甚麼。

在佩特拉最美的回憶,是在蛇道走着突然看到卡兹尼神殿。

Al-Khubtha Trail步道終點,可以從上而下看到神殿全景。

隨日光變色 晚間燭光引路遊城

在主步道盡頭,開始另一條步道Ad-Deir。 據說這步道有850級,很多遊客都走得氣喘如牛或找驢子代步,我自己走上去,覺得不算太辛苦,到終點時眼前只有一片荒漠和休息站,我跟着大家的視線轉身一看,超巨大的修道院佇立面前。它雖然沒有寶庫的精美裝飾,但單單體積就足以令我目定口呆。修道院本來是納巴泰人的廟宇,曾經成為基督教堂,因而得名。要更好地欣賞修道院,必須往更高的山上走,站得越高,越能看到修道院是從一座小山雕琢出來,它背後和旁邊還是被小山擁抱着。我無法想像這些建築要多大的人力和時間才可建成,兩千多年前的沙漠中,一個如此偉大的城市都是用人命建成的吧!
我花了整整三天把佩特拉所有步道走過,它在不同時段有不同美態,早上的紅色,中午的黃色,日落時整個佩特拉變成粉紅色,都是不能錯過的時刻。有名的晚間活動「Petra by night」只用燭光引路,讓你像納巴泰人一樣走在黑暗的佩特拉上,尋找「寶庫」的方向。佩特拉最美的都在步道上,我不可能寫出來,就等你用雙腿去發掘了。

修道院其實是從一座小山雕琢出來,被小山擁抱着。

扭曲岩層形成螺旋形彩色曲線,為整個古城的建築物加添了顏色和層次。

從高空往下看,可能不易察覺這個跟岩石混為一體的古城。

瑞士探險家公開遺址 納巴泰人被犧牲了?

如同印加帝國的馬丘比丘,失落的古城總有一個被冒險家發現的故事。1809年,瑞士探險家Johann Burckhardt接受任務,要從開羅去廷巴克圖,解決一些非洲尼日爾河的問題。為此,他學阿拉伯語和回教習俗,打算喬裝混入阿拉伯人當中完成任務。居住敍利亞期間,他聽說有位教授去尋找佩特拉古城,途中被殺,令他很好奇。1812年,他終於起行去開羅,經過現在約旦境內的阿曼和卡拉克一直南下,怎料中途被導遊出賣,棄於荒漠,後來幸運地找到納巴泰人導遊繼續行程。往南面阿喀巴(Aqaba)途中,他提出想尋找佩特拉古城,到那裏把山羊獻給摩西弟弟Aaron的墳墓,導遊以為他真心奉獻,就把他帶到這個世世代代只有納巴泰人知道的神秘境地。他緊緊記着古城的面貌,怕被發現偽裝不敢久留,到了開羅才把回憶寫下來,寄回英國。說Johann Burckhardt發現佩特拉古城並不準確,因為納巴泰人一直都知道它的存在,他只是近代第一個親眼見到佩特拉,並把它位置公開的西方人。

政府為旅遊業 趕納巴泰人出山洞

我沒有學阿拉伯語,也不需要騎駱駝跨過沙漠,就已經來到佩特拉。現在的旅人比Johann Burckhardt幸運得多,不怕被發現之餘,還被納巴泰人張開雙臂歡迎,帶你去他們才知道的秘境。為了配合旅遊業發展,佩特拉附近道路已通,在古城外,還有一個充滿酒店和餐廳的小鎮,應有盡有。為確保遊客可以暢遊古城,政府把本來住在山洞內的納巴泰人遷到附近一條村落,給他們房屋、自來水和電力,讓小朋友上學和得到醫療服務,但我遇過的每個納巴泰人都說:「我們還是喜歡山洞裏的生活,冬天沒有遊客的時候,我們會回山洞開派對。」不止是人,連羊也被政府趕出古城外,所以納巴泰人不能再牧羊為生,只有改為提供遊客服務。旅遊業其實徹底改變了佩特拉的面貌。

在路上遇到做公園管理員的納巴泰人,訴說他們被趕出佩特拉山洞的事。

在炎熱的佩特拉古城,駱駝從兩千年前已經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Travel Memo

機票:皇家約旦航空由香港至約旦安曼機場(經泰國)來回機票(連稅及燃油附加費)$7,424起
機票:皇家約旦航空由香港至約旦安曼機場(經泰國)來回機票(連稅及燃油附加費)$7,424起
滙率:1港元約兌0.09約旦第納爾
貼士:Jordan Pass可以為去多個景點的遊客省不少錢,連辦落地簽證都有優惠,必須於出發前申請,查詢: https://www.jordanpass.jo/

撰文:波波(楊穎文)
編輯:陳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