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在六個地區測試一項新功能:所有沒付推廣費的專頁,Facebook都把它們的貼文轉到另一隱秘的動態牆,等同發配邊疆,而用戶最常接觸的牆,只會呈現友人和付了廣告費的專頁內容,結果沒付費的專頁,流量銳減六至八成。消息傳出後,各地靠Facebook宣傳的KOL和專頁管理員,立刻大受打擊。用人家的平台,付錢不是很正常嗎?假如Facebook是廟,而用戶是善信,來求福的,自然該添些香油錢。但這比喻也有問題:用戶不單是善信,更是坐鎮廟中的神明,若沒有用戶無償提供內容,Facebook就是一間沒有神靈的空廟,不去也罷。 我其實不反對Facebook這樣收費──或如某些人所說,「勒索」──因為我從不喜歡Facebook,也期望這頭網絡怪獸因為犯眾憎而能早點倒下。我開了Facebook十年,若非寫專欄要保持時事觸覺,早就不用了。我不需要Facebook自作聰明,給我餵飼它以為我會點讚的貼文,或故作溫情地叫我回憶當年某日,它越是如此裝模作樣,就越提醒我它本質上是一個豬圈。用了十年,我通過Facebook而認識的真正朋友,五隻手指數完,反而從前玩了兩年blog,就交了十多個好友。 萬維網的發明者Tim Berners-Lee,早已批評互聯網走上歪路。創建互聯網的原意,是讓人自由而快捷地交流意見和知識,共同建構一個「去中心化」的思想世界。這烏托邦確曾在互聯網初期曇花一現,那時大家用不同的伺服器,各自經營充滿個人風格的網站,也能全權擁有和掌控網站的一切內容。只是過了不久,黃金時代告終,網絡開始墮落,Facebook、Google等幾家大公司應劫而生,開始實現他們的「大一統夢」。我們每天用多少間公司營運的網站呢?可能只是一兩間,多數不過十間。但大家可有想過:你放上那少數網站的東西,其實是已捐出的香油錢,由儲存到發送,不由你話事,你極其量只是臨時管理員,有種「我擁有」的美麗幻覺而已,而你的人生數據也隨時可化為烏有。 智能手機的興起,不但加速網絡統一,還反過來吞噬現實人生,令我們的行為漸趨單一:打卡、發貼、留言、按讚、些牙,統統成了生活必需。我們漸漸忘記,甚或從未想過,互聯網的理念是多元自由開放,不是在社交網站畫地為牢(或圍爐)。Mill在《論自由》說得好:「即使是專制,若各人能發展個性,那也不是最壞;而無論它叫什麼名字,無論它聲稱是執行神的意旨或人的禁令,只要它摧毀個性,那就是專制了。」在我而言,Facebook就是一種甜美的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