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殉情,甚至主動強逼愛不到的戀人殉身再自尋短見,為什麼,怎麼辦?為什麼這問題牽涉可大可小,可以大到因為土地供應不足,相處環境狹窄易起衝突,人被擠擁得情緒暴躁所致,是社會的錯。
社會的錯是長遠問題,複雜問題簡單化,最好歸咎於教育不足。好比有人噓國歌,都是學生與老師通通不夠愛國,要從教育下狠手,老師愛了,然後老師教你如何愛國旗愛到流眼淚,對國家教育部長以及港府來說,這就夠了,對不對?
台灣有教授提出戀愛教育,真搞得起來,我怕學生因為忙得沒時間談戀愛,問題自然也解決了,但可能會逼出另一種情緒病,尤其在香港,國民教育教愛國,還要教愛人,還嫌功課不夠多?要不要考戀愛學能測驗,及格的才可以領牌戀愛呢?還有,把戀愛變成一本正經的學科,就像中史變必修課一樣,本來那麼血淋淋那麼刺激那麼悲壯故事,教得不夠生動的反而令學生悶出鳥來,或許,也對戀愛無感,像日本那樣養成一代的草食族,問題也同樣意外地不成問題了。
以老師身份教戀愛,不同校內社工或督導主任只是輔導角色,老師啊,必然要很懂,於是自身戀愛歷程備受嚴格檢驗,失戀過而需要半年以上才康復過來的,說服力隨時成疑。戀愛史太豐富,等於失戀次數多,即是不太懂相處的學問,會被挑戰。經驗不足,搞不好,會有學生在課堂上反嗆阿教授:「你又談過幾次戀愛,你又知道愛是什麼嗎?你很肯定你現在的配偶是你最愛?抑或只是變成親情,是一種責任?啊教授,你不要學當官的,不要迴避問題,你直接回答我,情為何物啊?」
是啊,愛情若有得教,就不會有「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不成,就搞到要生要死」這大哉問了。愛情既然那麼神秘莫測,讓人情緒不受控,來了很難拒絕,走了不能強逼滯留,來得及教如何愛,如何不愛一個不愛你的人,受教到滿師畢業前,可能已經自行痊癒,清醒之後,你想他繼續痴戀愛不得的人,他可能會以為過去是鬼上身,被下了降頭般的遭遇,不想再提,只剩慚愧。
根據我這無牌業餘義務愛情小社工的經驗,一個為失戀而情緒有病,而沒患上情緒病的慘慘豬,最見效的靈藥,是他有了新的追求對象,這次無論成不成功,上一次就像一場幻覺,包括這社工曾經嘔心瀝血想出來的勸慰金句,全是粉筆字,擦的乾乾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