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問題在於教甚麼 (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國民教育問題在於教甚麼 
(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國家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近日說,港獨思潮因教育而起,香港政府有責任推動國民教育。他更說,世界上所有政府都會有國民教育,教的老師應該要認識國情、對國家感到愛與認同。某程度上,陳部長說的東西好像有點道理。
我同意,港獨思潮是由教育而起。當學生去內地交流團時,他們會發覺有些東西(如黃色雨傘)、報章(如《蘋果日報》)是不能帶入內地的。他們要不時提醒自己,有些「敏感」東西是不能說的。另外,他們從日常的公民教育科目見到,有某些教科書對中國的描述偏頗,與他們在電視新聞上見到的劉曉波、環境污染、收地逼遷等議題不符。這樣的「國民教育」,難怪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較低了。
世界上的確有不少地區都會有類似科目,問題只在於應該教甚麼。譬如說,當我在澳洲長大時,其各州分的中小學都會以不同名稱的科目教授類似國民教育的東西。課程當然有歌頌澳洲的東西,例如其美麗自然環境、民主政制、多元文化、爭取各方面公義的歷史。但課程也會指出澳洲對原居民的刻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各種社會矛盾。小孩不笨,對他們只是一面倒地歌頌,他們倒不會相信。相反,如果學校給他們一個較全面的國家觀,他們會懂得珍惜國家好的一面,讓愛國心萌芽。
同樣地,在香港搞國民教育,並不是說不能有歌頌國家的一面。如果要說國家有五千年歷史,在人類歷史中大部份時候是「強國」,近幾十年的經濟與發展驕人,近年國家在環保、反貪或社保等範疇上有很大的進步,大致上沒有爭議。但如果把國民教育停留在這層面,或者把國家的好東西誇大,這只會令學生對國家的好感減少。相反,如果國民教育會納入例如六四、劉曉波、維權律師、貧富懸殊、官僚貪腐、環境破壞等問題,反而會令學生更愛國吧。學生可以有更全面的中國觀而願意相信國家的好不是造假,及從國家的苦難更願意相信國家為其老百姓付出愛。
至於老師需要了解國情,我更同意陳部長的說法。當然,只懂批評中國的老師值得去看看內地一些好的東西,例如深圳的高科技發展、不少大學生的高思維質素與國際視野、或某些城市比香港先進的環保設施。但同時,我會建議在國民教育議題不時指指點點的教育界人士,如鄧飛、何漢權、胡少偉等人都多些了解國情,去內地看看劉霞、維權律師、上訪農民、喝了毒奶粉長大的嬰兒等情況。有了全面的了解,老師們才能有真正愛國的基礎。
如果學校能做得到上述的國民教育、如果教師能做得到認識全面的真國情,我相信香港學生、老師是未必會太反對國民教育的。
✽以上是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他所屬的律師行或團體。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