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報導這種新聞了 - 林夕

不要報導這種新聞了 - 林夕

台大情殺案,寫了兩天,不知道有沒有人會說不要再寫了,此案報導也有人留言說:「像這種新聞,就不要多報導了。」
這種新聞是哪種?兇殺案?若怕媒體煽情報導會傳染,會有人仿效,要做好一隻標準的鴕鳥。人的確會影響人,新聞自然不例外,不過,怕看了某些新聞會讓心靈不安,不如不看,從此就生活在淨土了嗎?
那麼,警匪驚悚變態殺人狂的電影也別看了,特別要提防網上瘋傳如「見死不救實錄」之類教壞人的短片,耳濡目染嘛。那麼,詐騙集團騙案也別報了,即使要報導,也別犯案過程說得太詳盡,以免誘惑人起了歹心,參考騙人方法?可倒過來看,知道得騙案細節越多,累計下來,不是等於一本防詐騙大全嗎?
都是「焦點與角度」的問題。有些命案,的確沒必要把血淋淋的案發現場圖片當重點,例如早前夫斬妻後跳樓的平台照,還特別圈出來,擔心讀者不知道墮樓後會有血漬留下。不過,若真有人為此不安,也可以當作警惕,看,一時衝動,一生人最後一幕就這樣傳世了,這警世作用,不下於說十萬次要珍惜生命吧。
說回來台大命案,有些記者直闖此案受害者台大生的阿嬤家中,把老人家哭哭啼啼的畫面公諸於世,旨在販賣悲情,毫無必要,也讓議題失焦。但挖掘當事人的背景生活細節,出發點可能同樣滿足圍觀者的八卦心,不過對事件始末弄得更清晰,大眾即使沒有絕對知情權,知情後也可以當上了一課。話說台大生出事前,原來早有被「親密關係家暴」過,加害者科大生曾掐傷他脖子,社福部有跟進個案,本來屬高危類,但台大生不願申請人身保護,免得更刺激對方,而跟進的社工也有建議科大生看情緒科醫生,但事主抗拒。以上這些個人資料,可以說是有建設性的八卦,起碼會知道有些事情雖然防不勝防,做錯了一個決定,一時心軟,就會錯過了一個改變結局的機會。
若說看了讓人惡心、傷心的報導,對我來說,圖文並茂看吳克儉、鍾樹根授勳新聞,也一樣有不見血的暴力效果:就是要頒勳章給這些人,要是授勳名單太正路,都是真有建樹的,怎顯現有權一錘定音之霸道?可惜我還是要忍着惡心,把這新聞看到滴水不漏,不看還不知道有幾荒謬,真值得的夾雜其中,又可以讓我想一天,這有多委屈啊。所以我還是會看不想看的新聞,了解世道人心最真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