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男男情殺案,因為是男男,又如此年輕高學歷,所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談興旺盛,討論熱度可能有機會超過三四天那麼多,然後到下一宗再炒熱一次,當回鍋肉邊吃邊發表意見。
關於男男情殺,有人說:「同性戀難找對象,從認識到相愛比異性戀千迴百轉,所以一旦失去了,就會容易做傻事。」沒錯,對象範圍是比較狹窄,不過,擁有了又失去了,失去了就不如同歸於盡,這一步會不會跳得太遠了?得不到的人很多,跟毀掉你有直接關係嗎?再說,無分攣直,人到中年老年,以平均計,希望豈不是更渺茫?
又有人說:「年輕人熱血率性衝動,經歷不夠,分手就覺得是末日,因此……。」從數字看,成年人情殺也不輸年輕人,老練成人熱血稀薄,不表示都很冷靜不任性不衝動,港台兩邊這幾個月的案例,還歷歷在目咧。至於年輕人經驗不足,若指戀愛履歷,這是個火星人說的冷笑話嗎?
又有人說:「讀那麼多書究竟都學了些什麼?都白費了,又一個高學歷低情商的例子。」高學歷低能兒聽得多,讀書越多越能處理感情問題,越能抗壓越能克制佔有慾,沒聽過。書不但越讀頭腦可以越呆,除了本科其他不甚了了的大有人在。加上學歷貶值,高學歷的就業壓力更大,因為被賦予更高期望,起碼比毫無包袱的普通人更難灑脫得起。最重要是,研究生有研究「愛情關係法」、「十個無痛分手絕招」、「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相愛很難」這種課題的嗎?
關於教育,會不會是教育出問題,有人說:「教育沒有教德育的嗎?」有,無論何地何等樣的政權有何目的,德智體群是跑不掉的教條,若是有用,那麼,走過仁愛路的樹蔭大道,學生就應該都仁愛待人了。
有人說:「學校都有教性教育了,是不是也要在性以外,教教愛呢?」性教育,是補回國中生有性反應而不懂性這塊缺口,是生理知識。在學校教愛,這個愛,不是愛的教育,是指戀愛教育。有幾位大學教授認真誠懇的,為這宗案件而提議,要不要在校增設感情教育科。
諷刺啊,「中學生應不應該談戀愛」這個古早老題目,不久前還在台灣教育界有討論的市場,怎麼現在要正式開班,由學校教你如何談戀愛呢?是不得不面對現實了。面對年輕學生的現實,對於感情問題,老師一萬句愛的箴言,抵不過蔡依林、張惠妹一首療癒系的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