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就外交政策的發言跟他的“moron”老闆特朗普相比就像是兩個美國政府在辦事。
蒂勒森及他的國務院官員很清楚美國未來最大的挑戰來自中國,此所以他前幾天在一個討論美國印度雙邊關係的論壇上大部份發言針對的不是跟印度如何發展關係,而是批評中國不負國際責任,肆意在南海建軍事基地,威嚇周邊鄰國,影響其他國家的航行自由。其後還有消息傳出,美國政府同意轉讓航空母艦飛機彈射起飛技術及設備予印度,好加強印度航空母艦的戰鬥力。
美國跟印度眉來眼去早在奧巴馬時代已開始,當中國倚恃經濟實力擴軍及大力發展跟中亞各國的關係,增強地區影響力時,奧巴馬政府就開始大力拉攏印度政府,高規格接待印度高層官員包括兩任總理辛格、莫迪。這樣的做法跟奧巴馬提出的「重返亞洲」政策一脈相承,就是要在中國四周組建親美或由美國主導的政治以至軍事同盟,以回應中國越來越大的挑戰,保住全球霸主的地位。
而蒂勒森的看法及做法,正是在延續奧巴馬政府的基本外交策略,希望藉他人之力協助圍堵新興強國,減輕美國的負擔與風險。事實上二戰以來美國在全球一直以此為基本國策。在冷戰中擊敗蘇聯成為獨領風騷的超級強國,除了靠優越的經濟制度及實力外,堅強的盟友也是關鍵。
不應為壓制北韓示好中國
可是,那位只懂罵人搞分化內鬥的總統特朗普卻完全沒有這種戰略觀念。過去幾個月,他幾乎花了全部力氣跟北韓的金正恩政權罵戰,還一再派航空母艦戰鬥群到附近朝鮮半島海域游弋,以為可收阻嚇之用。實情卻跌入金正恩的圈套,讓小小的北韓變成彷彿可以跟美國平起平坐的國家,甚至可以動輒「捋虎鬚」。對窮得連人民也養不活,在人造衞星看來大半漆黑的九等小國而言,真可說本小利大,領袖金正恩更是過足癮。
問題是北韓根本沒有能力、沒有實力挑戰美國的霸權,其所謂導彈、核彈對美國本土更是毫無威脅,美國政府根本不必把朝鮮核問題當成頭號威脅處理。要是北韓真的擁有核武,第一個最頭痛的是南韓,第二個大概就是中國。現在特朗普把政府的精力及資源都放在壓制北韓上,甚至因此而大力依賴中國政府,不斷示好,彷彿比多年盟友更親厚。這對維持原本的政治同盟固然沒有好處,也向國際社會特別是盟友發出混亂以至錯誤訊息,令它們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處理跟美國的關係,該如何在中美兩大國中找平衡。
專門研究大英帝國衰落過程的歷史學者中西英輝說得很清楚,老舊帝國如何管理自己的衰落,如何在轉變的國際秩序中保留一席位,靠的是慎選敵人及盟友,避免耗盡自身的國力、資源在錯誤的對手身上。大英帝國自十九世紀中後期開始把德國視為眼中釘,全力跟它進行軍備、商業競賽,又不惜因此把自己綁在歐洲軍事同盟中,放棄自己獨立及平衡者的角色;結果在一次大戰四年中耗盡財源與人力,把霸主之位拱手讓予同樣是競爭對手的美國。要是英國沒有死盯住德國,而是同時對美國提防,即使阻止不了美國的冒升,也不致像「乞丐」那樣在兩次大戰中乞求美國的援助。
北韓永遠不會是美國的對手,真正在全球範圍能威脅美國的目前只有中國。仔細看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更可清楚看到中國要在2050年領導全球的雄心,要是特朗普不斷像現時那樣意氣用事,把北韓看成頭號大敵,不盡力重建全球的軍事、政治同盟,Pax Americana(美國霸權)大有可能比預計更快完結,換上中華霸權。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