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聯盟明天將會組織一個「紀念被遺亡孩子行動」,發起遊行要求政府正視學童自殺問題。在此之前,團體曾公開三訴求,包括撥款20萬予全港學校舉辦精神健康活動、每學期設至少一次休整日、和小學社工常規化。要正視學童自殺,大有大做、細有細做,最高大空的說法一定是前局長吳克儉講完等如無講的「生涯規劃」。民間團體提出上述三項訴求,起碼夠貼地而且能面對現實。
大制度的改善需時,但每間學校在校內的學習小環境裏,其實還有很多空間去做小小的改變,來減低學生的挫敗感。例如:
不要再有罰抄50次、100次之類折磨式的懲罰。這些折磨式懲罰,只會逐步摧毀學生求學之心,在他們的小肩膀上不斷添加負能量。
不要再在課室裏由高分至低分的唱分數。有些老師為了表揚高分的同學、同時向低分同學施壓,會在派試卷時公開唱分,由最高分唱到最低分。第一個取試卷的當然高興,但大家想想最低分那位同學的心情。這種藉群眾帶來的羞辱,並不可取。
小息、午飯時不要添加太多的學習「增值」。那是學生們難得的自主和自由活動時間,就由得他們跑跑跳跳、聯誼、打波,那怕是百無聊賴也好,這對於平衡情緒,甚有好處。
各科老師多溝通,合力減低功課量。中英數常,每科一天給三樣功課,看似很少?但四科合起來就有十二樣功課,對一些學生來說就等如回家後兩、三小時的工作了。
在教育制度未能更人性化地完善之前,校長、老師、父母在各自的小環境裏,還可以從很多小事中作出改變。別忘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蘇菲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