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傘運期間,美國國會舉行「香港民主前途」聽證會,彭定康受邀通過視像作證,他力撐雨傘運動,說香港未來必屬於黃之鋒這樣的年輕人,「這些孩子令我眼前一亮,他們勇敢地、端正地起來爭取,如果他們是我的孩子,我會感到非常驕傲」。
早兩天,以父母官自居的特首林鄭月娥,講起黃之鋒等年輕人,她說:「父母疼愛子女,但都有底線,父母會否鼓勵子女不讀書或吸毒?」以吸毒去形容為香港未來抗爭的年輕人。
這是前港督與今特首的分野,也是香港是否維持制度不變的證言。
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林鄭被問到,她對那些為了土地公義、為了香港民主發展而被判刑的年輕人,她有甚麼感受,她覺得他們做錯了甚麼?
林鄭說:「我作為一個天主教徒,我每一日都為香港祈禱,特別為香港青年人祈禱,希望他們成為我對於青年人的期盼——有國家觀念、有香港情懷、有世界視野,以及是一個有公民意識、願意承擔的公民。」
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日前就林鄭這段談話撰文說,林鄭的重點在禱告內容,是希望香港年輕人「成為我對於青年人的期盼」,即有符合她「期盼」的國家觀念、香港情懷、世界視野、公民意識。邢福增問:「她是在一個怎樣的脈絡、座標或框架下去建構她的『期盼』?是黨國的標準?還是上主的國度與旨意?如果黨國的標準及她的『期盼』,與『上主的國度與旨意』有矛盾時,她是順服『黨國』還是順服天主?」
即使林鄭所順服的政權,也一定不會認同以無神論立黨立國的標準,會與「上主的國度與旨意」相同,否則就不會在大陸搞一套另類的三自教會也。
因此,林鄭期盼香港年輕人具有的國家觀念,是強拆教堂十字架引發護教衝突的國家,是習近平強調宗教必須「中國化」的國家,是成千上萬教徒受到迫害的國家。她所期盼的「香港情懷」,不是着眼於香港的自由與未來的青年一代的情懷,而是漸漸接受兩制價值觀被損毀、遵奉專權體制的香港情懷。她所指的「世界視野」,顯然不是國際社會近來對香港司法獨立的關注的視野。她所期盼的「公民意識」,絕非公民深深了解自己的權利,包括政治權利,有自主意識,明確自己對社有當家作主的責任,並努力推動自己可以參與的民主體制的建立,而不是甘心做奴隸的扭曲的所謂「公民」。
搬出天主教徒身份,是近年香港一些從政者的慣技,他們愛把自己的宗教信仰拿來炫耀,想以此證明自己「潔白無垢」,其中最愛騷教徒身份的是林鄭:「上帝叫我參選」、「天堂有我的位置,因為我做好事」,這些話讓真正信教者如袁天佑牧師不得不說:「返了教會不會變好人」。而不信教的網民就建議天堂已有位置的人趕快報到,不要讓那位置「丟空」太久。
香港人應守護自己心靈,使固有文明免遭踐踏;香港天主教徒應守護自己心靈,使天主教免遭視正義青年為毒犯的偽教徒污損。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