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諺有云:「你可以欺騙所有人於一時之間,你也可以長期欺騙一些人,但卻不可能長期欺騙所有人。」
林鄭月娥出盡花招企圖欺騙全港700萬市民的施政報告,不到一星期便原形畢露,令曾經有所寄望的港人清醒過來。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對施政報告的跟進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的滿意淨值,已較報告發表當日的調查急跌16個百分點至正值18%,儘管整體評分只輕微下跌1.8分至60.6分,仍比梁振英所得的評分高出很多。
政治就是觀感,林鄭月娥比梁振英表面看來較為可取的地方,只是沒有擺出強硬的政治鬥爭姿態,以及刻意挑動和激化社會矛盾,事事上綱上線。
但在十九大確立大權獨攬的習核心要求緊跟中央強勢治港的路線決不會變,因此一地兩檢、國民教育和在議會內外將反對派趕盡殺絕的政治任務一定要完成。施政報告不提重啟政改和廿三條立法,只是不想惹起政治爭拗,讓反對派找到着力點,凝聚政治力量;同時一石二鳥,讓過去五年飽受689政權折騰的普羅大眾得以喘息。因此,林鄭月娥拒絕承諾不會再DQ參加補選的反對派,更不怕冒天下之大不韙,暗示未來立國歌法不排除有追溯力,公然破壞普通法的基本原則。
公屋恐淪為港式貧民窟
在所謂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方面,施政報告雖然大灑金錢,經常及非經常支出合共增加逾700億元,但全屬小恩小惠,普羅大眾實際得益不多。可憐又諷刺的是,所謂交通津貼計劃的實際得益最高每月也只得300元,遠比林鄭月娥競選時造秀施捨予乞丐的500元為少,人們卻忘記了政府早前的放風,是將港鐵每年所分予政府的利潤,全數回饋給乘客,如今實質縮水,足見林鄭月娥訛騙市民伎倆,遠比689高明。
最荒謬的是,明益地產霸權的土地及房屋政策,以「重建置業階梯」為名包裝,用「港人首置」計劃資助本屬最富裕、份屬全港家庭收入最高的百分之二十的中產階級,竟受到全港主流傳媒的讚賞和不少既得利益港人的認同。大家無視現實,連本應最有能力置業的中產階級,已因樓價瘋狂飆升及政府的加辣措施摧毀二手樓市場,好讓地產商的一手樓市場獨旺而無法上車,正好說明早應爆破的地產泡沫,正是社會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的根源。
林鄭月娥不但不去加速加建公屋,徹底解決普羅大眾的住屋問題,讓地產泡沫爆破,降低社會成本,釋放空間讓其他創新產業發展,為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創造生機,反而「重建置業階梯」,延續地產霸權。
最可惡的是,她將梁振英的「白居二」計劃恒常化,又將新建的公屋單位全數用作所謂「綠置居」計劃,誘使公屋「富戶」上車,騰出單位予輪候公屋人士,目的就是托市,與董建華當年的「八萬五」異曲同工。林鄭月娥比歷任特首還要差,因為未來公屋的供應數量只會越來越少,由2017/18至2021/22五年,每年的公屋供應量最低僅有不足1.2萬個。
「綠置居」恒常化的後果,就是「乞兒兜上搶飯吃」,在公屋居民中製造分化,強迫「富戶」上車之同時,犧牲更需政府幫助的基層市民利益,強迫他們只能住舊樓。假以時日,本港絕大部份公屋恐怕勢將淪為港式貧民窟,公屋居民只會貧者愈貧,永遠成為被社會遺棄的族群。
雖然聰明的林鄭月娥並沒有在施政報告公佈農地補地價的內容,避免予人官商勾結的口實,但在新界擁有大量農地的地產商坐定粒六,肯定可以釋放新界農地的價值。政治上的解讀,這可說是中共國家和紅色資本全面佔領香港土地前中央向地產霸權送上的敬酒,急於套現散水的地產商悶聲發大財,還可能成為中共全面操控香港的絆腳石嗎?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