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港人患上炎症性腸病有大幅增加趨勢,專家認為或與部份常用食物添加劑有關,建議市民可減少食用雪糕、糖果及花生醬等食物。中文大學一項與加拿大合作的研究發現,亞洲區炎症性腸病發病率上升,本港近年更激增近30倍,預計患病人數會持續增加。中大正進行多項研究尋找病因及新療法,包括分析病人飲食、鑽研薑黃補充劑抗炎等。
記者:梁麗兒
公立醫院有逾5,000名炎症性腸病患者接受治療,包括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消化道會不斷發炎、潰爛,因而出現腹瀉、腸塞、發燒、難進食及缺乏營養等不適,影響日常工作及學習,部份人更要做切腸手術,發病年齡介乎20至40歲。
港發病率30年增30倍
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團隊,包括校長沈祖堯及院長陳家亮等人,與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一項回顧性研究,分析全球147份於1990年至去年發表的炎症性腸病報告。分析顯示,過往在西方國家常見的炎症性腸病,發病率近年在亞洲有上升趨勢。本港近年每百萬人有30人發病,比1985年每百萬人僅1人發病,升幅近30倍,發病率僅次於南韓和廣州,為亞洲區第3位;西方國家發病率則較平穩。中大預計2025年全球約500萬人患病,中國屆時病例會多達逾150萬宗,不容忽視。上述研究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刺針》(Lancet)。
參與研究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表示,炎症性腸病確切成因未明;而亞洲地區發病率上升,黃估計或與基因及環境因素有關,包括西化飲食習慣、污染,如進食太多高糖、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另外,黃秀娟表示,近年外國有研究更發現,兩款常見的食物添加劑「Polysorbate 80」及「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可導致實驗老鼠腸道發炎,情況類似炎症性腸病。兩款添加成份均為乳化劑,多用於雪糕、花生醬和糖果等食物,以帶來潤滑口感。她呼籲家長減少讓子女進食含以上添加劑的食物,「唔好日日食雪糕」;而市民保持高纖飲食,減少吃高糖、高脂肪食物都有防病作用。
該學系總護士長程月玲表示,中大正與澳洲及內地機構進行多項研究,尋找炎症性腸病元凶及新療法,包括研究病人的食物紀錄、分析胎糞樣本,了解腸道微生物及飲食習慣與該病的關係。另外,有研究發現將薑黃根部提煉成補充劑,可以對抗腸道發炎,或可有助控制病情。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