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宣佈,由她親自主持「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掃除窒礙推動本港創科發展。明眼人來看,那個「窒礙」似乎就是一事無成的創科局局長楊偉雄,當然林鄭強調自己絕非不信任楊,而楊偉雄事後亦強調,政府沒有架空創科局,而他本人事實上亦「未夠班」帶領委員會,與內地官員磋商云云。
橫看豎看,這位出席記招時需要多名下屬簇擁相伴的局長,越來越像前朝庸臣吳克儉──無能做事少、開口說錯話、膚淺不專業。
當年,搞不成國民教育的吳克儉面對記者鏡頭,只懂乖乖躲在時任政務司長的林鄭身後,讓林鄭自此變成局長「奶媽」。此際林鄭已是特首之身,卻仍要拿起奶樽為楊偉雄救火,既是「好打得」、獨攬大權的性格使然,亦是處理前朝梁氏瘀血後患的無可奈何之舉。
林鄭當然沒有明示對楊不滿,不過上月在創科博覽致辭時,她卻曾作「溫馨提示」:「我對一件事情有興趣就會要求同事做很多事情,現在來說我對創科非常有興趣,所以楊局長要小心啲。」是甚麼讓林鄭非急急動創科主意不可?一方面可能是她8月出訪新加坡,親睹較香港遲起步的該國如何在創科路上遠遠拋離本港,從而決心學習當地由總理統領、直屬於總理公署下的科研政策組織結構,得出「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這個解答。
另一個可能則來自9月騰訊主席馬化騰公開的「玩笑」上:若楊偉雄局長不能有效引入高科技人才,就該要被問責;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更不客氣道:在創新科技上,楊只得零分。來自北方的紅人先後指出創科負責人的不是,再客氣的玩笑就不好笑了,也就逼得林鄭在交首張成績表時必須作出合適回應。
政治能量不足的林鄭,對「去梁化」有心無力,無法徹底改弦易轍,換掉缺乏政治智慧又不了解創科生態與投資者心態的「梁粉」楊偉雄,只能選擇將大權集於一身,將其餘兩司十局拖落水,讓創科局從推動本地創科發展及培育初創企業的決策者,降格為負責協調資訊的秘書處角色。楊偉雄說政府 “work as a team” 是真話,只是原來的正印前鋒,現在卻成了球隊經理人罷了。
當然,要完全怪罪楊偉雄一人並不公道,接二連三出現的創科、共享政策和政治議題,本來就不屬單一產業或單一政策局之工作,需要拆牆鬆綁的,是政府整個創科決策思維:在創新前必須破舊,在突破前必須更新法規,在獲利前必須投放資源,而一個面向廣東省大灣區的督導委員會,到底又是否能協助創科發展滯後的香港?相信很快會有答案。
夏水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