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中一名老師,想到通過一個遊戲去教荀子《勸學》篇,說這是人生遊戲,很殘酷卻非玩不可。遊戲有獎品,五罐飲料放遠處,學生齊集起跑線,誰最快跑過去拿到飲品算贏。學生很興奮,三二一預備起步,但現實哪有免費午餐?人生遊戲自然有奇怪機制。果然,老師大喊一聲:「慢着」,「我沒說從這裏開始起跑啊。我會問十個問題,如果符合敘述就向前一步;不符合,就向後一步。」
先說最後最後三題:
「從小到大,你的成績幾乎保持在班上前10名的,向前一步。」
「除了教科書,你有保持閱讀課外書籍的,請向前一步。」
「你對未來非常明確要念什麼科系的,請向前一步。」
問題用意明顯,也是實情,都是靠自己,不求人,是後天留下來讓人爭氣的空間。唯一疑問:明確未來要念什麼科系,也會弄錯的,咱們唔得掂也提醒過,人生規劃錯誤,會好唔得掂的。
然後,頭三個問題如下:
「你是獨生子嗎?是的向前,不是的向後。」
「你跟雙親一起生活嗎?是的向前,不是的向後。」
「你的父母會陪你讀書嗎?會的向前,不會的向後。」
如此,自然有人向後退,即使高中生也猜到這遊戲要玩什麼了,家庭教養、家庭背景決定起跑線先後。這是無可改變的,但這怎麼好算殘酷呢?這位有心的老師,宅心太仁厚了,我將心比心,獨生子會取得父母獨家資源沒錯,單親孩子對學習影響卻有兩說,不如問父母關係是否融洽更重要,家嘈屋閉下念書難道會比單親家庭優勝?當然,愛不愛學習、好不好讀書,就像最後三題,看個人意志與選擇。以我個人經驗,之所以愛閱讀,全拜家無寧日所致,與其旁聽無意義的吵罵,不如看古人對話有趣多了。至於父母會不會陪讀,我覺得那是親子關係多於學習動力,少年愛叛逆,說不定陪讀會更有壓力,視為苦差。再者,台灣補習風氣之盛,跟香港差不多,父母陪讀會培養愛讀書的羊,補習名師會培育很會考試的狼就是了。
咦,六個問題,還有四個呢?這老師莫非玩留白,不好意思殘酷得太直白?讓我來根據兩地實況補充,大概是:「你家住着名校區,向前一步。」「你父母認識名校高層,向前一步。」「父母有錢買幾十萬債券的,向前一步。」然後最重要的,「父母可以幫你付首期供房貸,坐下來,不用跑了。」一定是這樣,不過為免教壞細路,老套都要補充一句:埋怨缺乏先天優勢之前,有好好學習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