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洋洋灑灑近5萬字,竟然沒有「港獨」一詞,也沒有「民主」一詞,無論是對《基本法》23條立法還是對重啟政改推動普選,都是避實就虛,擺出既不得罪北京、也不得罪市民的姿態,實質上是擺正香港特區政府只是等同中國省級政府的地位,施政報告不會觸及民主選舉、不會觸及與中央政府的關係。林鄭如此避談民主避談政治、只重經濟民生,固然與梁振英的政治掛帥相反,但同樣是自我削權,逐步改變香港的自治地位。
幫閒文人宣傳民生是最大政治
林鄭的施政報告第一次列出「特首的使命和領導」章節,本應讓市民看到特首維護香港核心價值、維護港人治港原則的決心和願景,讓市民看到風雨飄搖中的一國兩制恢復生機的希望。但是,林鄭只表示將親自領導或出席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行政長官高峯會、稅務新方向高峯會,這就是林鄭對特首的使命的認知和定位?這豈不是等同中國的省市長,豈不是要默認由梁振英帶動的香港自治地位的降級?
中國的省長、市長、自治區主席在政府工作中從來不會妄議民主選舉,更不會妄議地方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以廣東省長馬興瑞今年1月向省人大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為例,2.1萬字的報告同樣大談經濟民生及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但只有一處提及「要加強民主法治建設」、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有兩處出現「中央」字眼,都是宣示決心執行中央指示、團結在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與梁振英引入中共鬥爭政治、好勇鬥狠而民怨沸騰相比,林鄭不談民主不談港獨、只談經濟只談民生的策略更具欺騙性。她在交通津貼、利得稅分級、市民安居置業及醫療、教育等大灑公帑,宣稱這是「無微不至的照顧」,並因此有機會中斷施政報告的致謝議案自2008年至2017年連續10年被否決的歷史。
不可不察的是,所謂民生是最大政治只是中共幫閒文人所宣傳的一套統治策略,連中共領導人也未敢如此自欺欺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去年在中紀委六次全會上的提法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總理李克強今年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的是「民生是為政之要,必須時刻放在心頭、扛在肩上」。
犧牲入境權司法權豈能得尊重
民心,追求的不只是經濟增長和個人物質生活的富足,更有個人的民主、自由權利,更有社會的公平、正義。林鄭也懂得說:「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就要千方百計去滿足市民的訴求。」然而,其施政報告只求滿足市民對經濟、民生的訴求,完全忽視市民的政治權利、政治訴求,不只把施政報告降級為財政報告,也讓香港的地位降至與內地省市等量齊觀。
香港如果失去政治上的自治特色和權利、失去民主自由法治的核心價值,還有特區的地位和價值嗎?一國兩制還能不走樣變形嗎?出入境事務本屬於香港自治範圍,但英國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副主席Benedict Rogers入境香港被拒,林鄭就以事涉外交、「外交是中央事務」為由,把出入境管理權貢獻出去,猶如在高鐵一地兩檢問題上,以主動割地方式去貢獻特區的司法管轄權。
林鄭用以衡量重啟政改氣氛的標準,是她能「平靜進入立法會,得到立法會議員,整體立法會議員最基本的尊重」。顯而易見的是,林鄭如果能維護香港的自治地位、如果能為香港爭取真普選,豈會得不到立法會尊重?如果她不惜自我削權、降低香港自治地位,不惜犧牲香港出入境管制權、司法權以獻媚中共,又豈能得到立法會尊重?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