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制只減不加 林鄭避重就輕(民主黨公共財政副發言人 袁海文) - 袁海文

稅制只減不加 林鄭避重就輕
(民主黨公共財政副發言人 袁海文) - 袁海文

施政報告建議企業首200萬元的利得稅降至8.25%,另外合資格研發開支可獲200%-300%扣稅。我估計政府會因而每年少收最多70億元。這次改動,不止是中小企受惠,就連大企業也能夠減稅扣稅。民主黨多年前已經提出累進制稅率,建議為中小企減稅,有能力或賺大錢的大企業應多繳稅,及科研扣稅的建議。我認為實施安排、稅務原則、財政分配公義方面也值得關注。
實施安排上,政府需要小心有任何漏洞。雖然現時限制每個集團只可提供名下一間企業受惠減稅安排,但例如合資的企業又如何作準?每個集團的定義如何?另外合資格的研發條件如何?會否有機會鼓勵為避稅而作的收購和合併?政府需要公佈及盡力堵塞各種漏洞。
稅務原則方面,民主黨多年前提出稅改的建議,背後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務求收入平衡,不會因減稅而減少政府經常性收入。事實上,負責任的財政管理,沒有可能不斷增加收入和削減開支。我認為,不把握今次機會去增加大額盈利利得稅是不負責任。利得稅如果多增一級,超過1,000萬的盈利由16.5%略為增加至17-18%,這會令政府多收約40億至120億,彌補減稅少收的收入。但現時林鄭建議的,是香港經常和穩定的收入,卻沒有收入上的補償安排。
商界無論大小一定歡迎政府減稅,相反加稅就一定給予阻力。但這次施政報告,不單沒有加稅等補償安排建議,大地產商潛在得益更是不少,例如「首置上車盤」的土地來源將會是私人發展商擁有或從政府購買得來的土地,會否意味政府更容易讓囤地的發展商更改規劃,更容易牟利?但她現在只敢作對大財團利益沒有負面影響的決定,避開真正有阻力的改革。如果是對香港財政有擔當,更應該把握機會同時增加大額盈利利得稅。為何不要求賺大錢的企業多付出一點?這個稅制改動,又是否真的公義?

應交代如何保持財政穩健

另外,林鄭月娥指會確保公共財政穩健的前提下,採取具有前瞻性與策略性的理財方針,為香港作投資,為市民解困。她推出多項資助、津貼,大大增加政府開支,包括增加公務員編制和延長退休年齡,注資及預留各項基金。現時政府每年的經常性開支已由前年的近3,500億,升至今年的3,710億。如今再增加不少新開支,但這是否有智慧?林鄭月娥絕對有責任去解釋。
第一,今次施政報告各項措施增加的開支如何?經常性開支又是如何?效益指標又是如何?施政報告沒有詳細量化,但如增加公務員編制和延長退休年齡,會增加經常性開支。政府應該提供更多資料,讓公眾去衡工量值。
第二,前朝政府曾經研究就如何在公共財政上為人口高齡化及政府其他長遠的財政承擔作出更周全的規劃,當時曾推算最快於10年內出現結構性赤字。今次的施政報告大幅增加開支,將來會否繼續不斷增加開支?經常性開支有否上限?增加開支會否令香港更快出現結構性赤字?如果出現了又應該如何處理?政府需要詳細作出解釋和交代與過往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不同的結論和建議。
過往政府曾經就醫療改革、退休保障、強積金對沖、安老服務等預留儲備,但其實只是預留撥款,而不是以基金形式作專款專用。結果是預留的款項隨時有改動,購買力亦有機會被通脹所蠶食,更有不少是沒有具體計劃能夠落實,可見預留儲備不是真正有承擔的表現。政府應將額外的財政盈餘以基金形式預留,透過基金滾存利息收入維持購買力,讓社會能夠對未來社會規劃和開支能有更實際的預期。
政府絕不能夠只是說說公共財政穩健是前提便當作解釋和交代,需要更清晰及詳細交代如何繼續保持公共財政穩健,公眾亦應該警惕,小心今天的甜頭,成為明天的痛苦。

袁海文
民主黨公共財政副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