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新風格 研究當辦公(傳媒工作者 林彥邦) - 林彥邦

林鄭新風格 研究當辦公
(傳媒工作者 林彥邦) - 林彥邦

林鄭月娥「施政新風格」下首份報告出爐,先是嚇一跳、然後得啖笑,所謂施政新風,不過是曾蔭權的官僚「扮公」,結合梁振英的暗藏禍心。
先講她所謂「重中之重」的房屋,港人首置上車盤,結果會否變成另一個港人港地,或曾蔭權的「置安心」博完掌聲就不了了之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合資格購買「上車盤」的家庭只有55,000伙,首批單位只得1,000個,買家搶到頭破血流,但對「解決」房屋問題幾乎毫無助益,為之「扮公」。
連工聯會都承認,香港的房屋問題關鍵是基層住屋,無論如何都要多建公屋,現在的問題是基層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林鄭卻反其道而行,大力將公屋改為綠置居,15萬宗一般公屋輪候申請、12萬個人申請如何解決?4.7年的公屋輪候時間如何縮短?如何處理丁權問題、會否更改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用途?影都沒有。
說其暗藏禍心,則要留意日後其他首置上車盤的用地,是否發展商過去數十年囤積的農地綠化地。這些土地以往不能更改土地用途,不能用以建屋謀利,發展商樂於讓這些土地閒置種草養蚊,或加以破壞改作貨櫃場、回收場,變成棕地。
但若首置上車盤政策護航,令這些囤積土地就可以更改用途華麗轉身,即使再改以七比三的比例建公私營房屋,三成建私人樓面積的收益,發展商就袋袋平安。
所謂交通補貼亦類似,也不去質疑一個月300元是否太少,事關林太畀乞兒都500元,也不深究1,600元才能盡取補貼是否太苛刻,只問一句,用公帑來提供補貼,儍的嗎?
香港交通費貴,是誰造成?政府的交通政策全面向港鐵傾斜,只加不減機制令港鐵年年賺錢年年加價,缺乏競爭下交通費節節上升,港府作為港鐵大股東,不思考回購港鐵,不推動港鐵減價,或將港鐵龐大非車務收益計入可加可減機制,反而將市民交稅的公帑拿出來派?
林鄭月娥還延續了梁振英事事研究、成立委員會再研究,光說不練最後不了了之的作風。還記得「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嗎?這委員會主席陳智思,正正就是林鄭行會召集人。
有政黨就統計,林鄭首份施政報告,出現了80多項研究,強積金對沖、延長產假、幼兒教育、發展棕地,全部都要研究,注意研究不等於「推動」,上屆政府「研究」多時的標準工時、全民退保,作為原政務司長的林鄭月娥已經忘記得一乾二淨,「研究」等同「唔做住」,又是典型「扮公」。
反而從來未經「研究」,沒有成立過委員會的利得稅兩級制,每年涉及少收60億公帑,卻可以立即「建議落實」,商界的票債,果然是要還的。
房屋政策「扮公」、交通補貼無意思、厚此薄彼一拖再拖,講來講去,林鄭首份施政報告最大的德政,恐怕是縮短發言時間至不足40分鐘,或許減少地球廢氣,都可算一大功德。

林彥邦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