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太陽 - 楊靜

假太陽 - 楊靜

香港33度的時候,我搭飛機離開。到南德,迎面是10度的淒風苦雨,還在猶疑從行李箱翻出羽絨服來穿是否太過誇張,腳下已經路過一隻包着棉衣的金毛犬,再看身邊人,也都是毛巾帽子,裹得嚴實。
十月,冬天早就到了。然而天氣冷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漫長冬季裏,連本地人也有不少會陷入季節性抑鬱,據說那是因為日照時間太少引起的生理反應。
於是,十月初的商場裏,最熱銷的產品有兩種,一是2018年的掛曆和行事手冊,一是各種聖誕主題的蠟燭與燈飾。前者大概是出於德國人喜愛計畫的強迫症,後者則是在室內享受生活的必備產品。生在比利時的朋友更慘些,在香港工作的她,往往到元旦或春節才有假期回去,一扇一扇的落地窗外,很久也等不到太陽,陰雨連綿,從秋到冬,再這樣模糊曖昧地一路下去,直到春。
越往北,抑鬱症發病率越高。荷蘭朋友推薦了一種理療燈,很多心理醫師會推薦給季節性抑鬱的病人,那燈光模擬陽光的機能,每天保證在燈下「日光浴」固定時間,人沒有那麼灰沈。我去亞馬遜上搜索這種產品,果然不少,從40歐羅到400歐羅價值不等。很多頁面上都有一兩百條留言,大部分表示不管是真的有用還是心理作用,感覺都沒有那麼低潮了。
應對濕冷的冬,北歐人更想出了在電視台放夏季風景片,一部片可以有一天那麼長,這樣就能假裝自己也在過夏天。當然最切實,還是買張機票,一路向南,去到不那麼富裕的希臘和土耳其,享受看得見的太陽。又或者,飛的更遠些,和我相反,去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