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林鄭月娥選擇交白卷? - 盧峯

蘋論:林鄭月娥選擇交白卷? - 盧峯

林鄭月娥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前各種各樣「風聲」、「消息」甚多,大概是想為她做做勢,管理一下期望。例如說她會革新演說的方式,不再把施政報告整份文件讀出,只會像演說那樣提出重點,好把宣讀的時間濃縮在一小時之內;又例如說會改變宣傳策略,增加議員、記者提問的時間等。內容方面,說得最多的是利得稅兩級制,例如把利潤少於200萬的中小企稅率下調至8%。此外據說還會提及首置上車盤計劃、放寬組合屋計劃、中策組改革等。
林鄭的所謂「新猷」是否能讓人耳目一新甚至打開新局面可以待今天施政報告公佈後再評價。過去幾任特首上台的時候也力圖在施政報告搞搞新意思。第一位特首董建華為了顯示自己的政府比港英政府有為,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很多大計劃、大構想,從八萬五建屋計劃到「數碼港」、「中藥港」、「鮮花港」都有,當中「八萬五」計劃令樓市突然出現重大調整,連帶香港經濟也陷於前所未見的困境。
其他新計劃如數碼港則不過是以高科技包裝豪宅項目:貝沙灣,高新科技發展則毫無成效,到如今遠遠落後於鄰近的深圳及老對手新加坡。
第三任特首梁振英施政報告最「創新」的地方是把它變成政治鬥爭工具,不斷利用報告中的部份章節、段落挑動社會矛盾,攻擊他人。最典型的是2015年的施政報告忽然把港大內部學生刊物《學苑》有關港獨的文章找出來大力批判一番,把「港獨」話題從校園內的討論炒熱成全港話題,再以此發動輿論及實質鬥爭,一方面向北京邀功,另一方面方便發動政治力量支持自己,增加連任機會。

剛愎自用難扭轉行政立法關係

當然,董建華及梁振英還有另一「新猷」,就是把宣讀施政報告的時間從原本十月立法會會期開始改為每年一月份,一派另起爐灶,行政、立法機關各走各路的姿態。結果,在兩人任內,行政立法關係固然跌到低點甚至決裂點,政府與市民的關係同樣跌至冰點。
林鄭月娥把施政報告宣讀的時間轉回十月份跟立法會會期開始同步,又增加議會發問及討論報告的時間。這些新猷算是有一點撥亂反正,稍稍擺脫董、梁那份自以為是的姿態,也消除了一點梁振英以鬥爭為綱的氛圍。只是,表面上的改變,擺出有商有量的姿態是不管用的;若果姿態、門面下的仍是剛愎自用,仍是我說你聽的家長心態,行政立法關係根本難以扭轉。
不過,最重要的始終是如何處理市民的心結及社會的深層次矛盾,特別是在政治及政制問題上不能交白卷。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過去五年香港政治情勢沒有最壞只有更壞,根源是扭曲畸形的政治體制不但沒有糾正,反而越來越牢不可破。既得利益集團利用他們在體制內的優勢胡作非為,把有利自己的政策硬塞進政府,讓能力低下的「自己友」硬騎在市民頭上,市民不管如何努力參與選舉及拉票,都無法改變多數人的意見在議會及政府變成少數的命運,更無法打破那份無力、無為感。
當中年輕世代眼見不公不義的政經體制扼殺自己的夢想、前途,對整個體制包括一國兩制頓失信心,越來越多人感到失望以至絕望,開始積極尋找體制外的解決辦法如自決與獨立,並使用體制外的手法進行抗爭包括暴力衝擊等,令中港矛盾、世代矛盾變得極為尖銳,甚至對話也不可能。

須重建年輕世代對體制的信心

要把市民特別是年輕世代拉回來,重建他們對體制的信心信任,特區政府不可能再任由畸形體制一成不變,必須盡快讓市民看到政制有改革、有民主化的可能,必須扭轉不公義體制動不得的困局。否則,派再多糖、搞再多福利都討不回人心,都不可能讓市民及年輕人願意回到體制內解決問題。林鄭月娥既然擔任特首,她就有責任面對及解決這個頭號問題。若果她只是支吾以對,甚或避而不談,那未來幾年的社會形勢不會有甚麼改善,社會撕裂對抗持續,年輕政治犯、良心犯的數目則會越來越多!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