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要成績定睇國籍?

評論:要成績定睇國籍?

香港拳手曹星如打出名堂,掀起港人對西洋拳的關注,上周六對河野公平取得22連勝卻掀起爭議聲音。本地足運經歷過僅24人購票入場的「冰河時期」,到「羅氏南華」令球壇稍有起色,而2015年世盃外的港足熱潮,總算令到更多港人關注本地足球,同時亦掀起爭議。
球迷對港足的爭議,包括主帥金判坤的排陣及戰術運用等,更大的議題相信是重用入籍兵。港足近年有不少入籍兵加入,戰鬥力馬上提升,配合本地兵及國援在世盃外兩和國足成為佳話。然而,入籍兵繼續增加,差不多整隊正選都非土生球員,這兩年戰績稍為回落,爭議亦同時升溫。
部份球迷認為,入籍兵扼殺了本土球員的機會,而他們亦未能帶領港足殺入亞洲盃決賽周(暫時形勢不理想),故何不培育本地球員?甚至有球迷認為,入籍兵是「外援」,不具代表性,寧願用「全本土」球員輸,也不願「假港足」贏。不過,如果港足未能交出成績,香港人會關注港隊嗎?
其實入籍兵至少在香港貢獻了七年光陰,再放棄原有國籍才能代表香港出戰,亦因為對香港有感情,而能夠代表一個地方踢國際賽,從來是職業球員的夢想,故可以代表香港出戰,可令他們感到自豪,成為真正的香港人。當然有絕少部份入籍兵能入選港足確實具爭議,但大部份確能增強港足實力。
曹星如「22勝」與港足入籍兵有不同觀點,但作為職業運動,成績從來都是首要,沒有成績便甚麼也沒有。
記者:禤家民